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暴云空间电荷结构及内部电荷分布对闪电放电的影响一直是大气电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电荷垂直结构的变化对闪电放电的影响已经取得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但是其内部的电荷水平分布尚缺乏相关的观测资料和理论研究。为了定量探究雷暴云内电荷水平分布形式对闪电行为的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典型雷暴云垂直电荷结构模型,引入控制电荷水平分布形式的函数,利用改进的随机放电参数化方案,开展二维高分辨率(12.5m)模拟试验。为了消除雷暴云垂直电荷结构变化及闪电放电随机性的影响,本文主要设置了三套方案进行敏感性试验,各部分主要结论如下:(1)典型三极性雷暴云(含屏蔽层)电荷结构下,控制上部正电荷区、中部负电荷区的电荷总量相等,分别改变内部电荷的水平分布形式。结果表明,上部正电荷区电荷水平分布由密集不均匀变为单一均匀时,闪电类型由正地闪向正极性云闪再向负地闪变化,最后变为正极性云闪。中部负电荷区电荷水平分布趋于均匀时,闪电类型由负地闪向正极性云闪再向正地闪变化,最后变为正极性云闪。电荷水平分布对闪电先导传播有重大影响,电荷分布密集不均匀时,先导在电荷高密度中心发展,分布单一均匀时,先导在水平方向延伸十几至二十多公里。(2)三极性雷暴云(含屏蔽层)电荷结构下,控制上部正电荷区和底部正电荷区的电荷总量相等,改变底部正电荷区内电荷分布形式进行放电模拟。结果表明,随着电荷水平分布由不均匀变为均匀过程中,触发于中部负电荷区和底部正电荷区的闪电类型由正地闪变为反极性云闪,最后转变为负地闪。负地闪的击地点与雷暴云正中心地面处的距离随着电荷分布参数λ的增大,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拟合曲线为抛物线)。(3)不同电荷水平分布形式改变了空间电荷的分布情况,并且引起两个电荷区之间位势阱分布的差异。当闪电触发点的初始电位远大于OMV(至少30MV以上)时产生正地闪;若其初始电位值接近OMV,则产生云闪(正极性或反极性);当初始电位值远小于OMV(-30MV以下)时,更容易形成负地闪。(4)在多种不同垂直电荷结构下,探讨电荷水平分布形式对闪电放电的影响。结果表明,垂直电荷结构通过闪电触发点的位置影响闪电类型,而电荷区内部的电荷水平分布形式则是改变了空间电荷分布,引起初始电位值的变化,进而产生不同类型的闪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