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制度主义视角下基层政府农村文化扶贫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N县G镇为例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ling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扶贫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基层政府是上级文化扶贫政策的实施主体,影响着文化扶贫的最终效能。因此研究基层政府在文化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解决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更好地维护农民利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基层政府,在我国主要是指县和乡镇两级人民政府,它们是上级文化扶贫意志的最终执行者,也关系着我国文化扶贫工作的最终成效。研究发现,县政府与乡镇政府间对于乡村实际情况的了解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信息不对称,高昂的信息成本使县政府对乡村实际宁愿保持一种理性的“无知”,而仅由年终汇报作为文化扶贫考核的最终依据,这赋予了乡镇政府在文化扶贫过程中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一般而言,乡镇政府本身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县政府在乡村的代表者,同时也具有自身的逐利属性。若不用制度加以规范,极有可能出现乡镇政府仅完成文化扶贫表面工作,而行追逐自身利益之实,使农民实际利益得不到保障。因此,我国在文化扶贫上的问题,实际上仍是制度问题。而当前学界对于文化扶贫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宏观的现实层面,缺乏对制度角度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许多研究仅仅指出了基层政府文化扶贫存在着监督层面、协调统筹层面、监督层面上的不足,但对这些现象为何会产生的原因并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这使学术界许多文献对乡村文化扶贫的困境只停留在表面描述,而学理性论证不足。在新制度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山东省N县G镇个案的选取,详细探讨当地基层政府文化扶贫中存在的问题,以制度层面对其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对今后地方政府的文化扶贫治理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文化扶贫”的内涵及新制度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并在此基础上从制度体系、制度行为互动、制度变迁与制度绩效四个维度建构了文章的大致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以山东省N县G镇为例,在研究框架的基础上,从乡镇文化扶贫的制度体系建设、农户行为与文化扶贫制度的互动、农村文化扶贫制度环境变化的角度入手,采取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详细分析了G镇政府文化扶贫的现状。第三部分基于对G镇的调查结果,指出其文化扶贫过程存在制度体系不完善、村民对政府文化扶贫认可度低、乡镇干部扶贫理念存在偏差等现实性问题。第四部分是对G镇文化扶贫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原因探讨,指出乡镇政府理性人角色的限制、文化扶贫与村民利益的分离、村民文化内生动力的缺乏以及贫困文化、政府长期扶贫方式的制约等路径依赖因素是造成乡村文化扶贫困境的深层次根源。第五部分是针对基层政府文化扶贫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基于新制度主义维度对其提供改进建议,以更好地维护农民利益,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研究得出,我国基层政府文化扶贫存在着保障机制、协调统筹机制、监督管理机制等制度体系层面上的问题。许多乡镇干部为应付上级的文化扶贫任务,更倾向于建设那些时间短、见效快的项目,而文化扶贫作为一个长期工程,往往无法在短期时间内取得实际成效,许多地方的扶贫项目建设表面上风风火火,实则一塌糊涂,文化扶贫与乡村实际相分离。另外,政府长期“自上而下”的文化改革行为惯性也使政府忽视了对农民文化自主性的激发,农民在乡村的主体性地位未能得到充分保障。新制度主义将其学派分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历史制度主义与社会学制度主义,就是告诉我们在看待问题时要从个体或组织的行为偏好,组织的历史惯性以及文化、认知等象征符号的规制作用等不同角度分析。因此,论文对基层政府文化扶贫行为逻辑的分析也正是围绕这几个方面来展开。现阶段,在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各地方的文化扶贫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但受部分基层干部逐利思想的影响,许多扶贫政策并没有在乡村取得实际应有的效果。一些农民群体思维内乡村贫困文化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对政府的文化扶贫始终持有怀疑态度,导致农民的参与率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这些现象与政府的制度建设是分不开的。政府的各项制度要取得实际成效,必须紧密围绕乡村实际展开,以乡民利益为基点,实现制度与乡民个体间的有效互动,才能保证制度范围下乡民行为的有序性。另外,政府文化扶贫也要注重对村民思想及价值观的引导,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总抓手,逐步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实现乡村内部的文化脱贫。政府今后要改变以往“强制性”的行为方式,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将政府主导性与农民主体性的有机结合,将政府领导与社会共治相结合,促进我国文化扶贫的长效发展。
其他文献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责,要承担起青少年成长的“引路人”角色,扣好他们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在新时代背景下,增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初中道德与法
张熊作为海派绘画的先驱人物,画艺精湛,闻名艺林,被誉为“沪上愚公之冠”。其创作题材尤为广泛,而最擅长的是牡丹题材。他在绘画上主动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应时而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世俗化因素。其作品在章法布局、笔墨品格、赋彩设色上皆有探索与创新,且以他为代表的“鸳湖”一派成为推动海派绘画发展的重要力量。本论文以张熊牡丹题材绘画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四个章节。首先从张熊所处的清朝时代背景出发,阐述了这一
当代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年轻干部必须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做到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注重实际、实事求是,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坚持原则、敢于斗争,严守规矩、不逾底线,勤学苦练、增强本领。语重心长、殷殷嘱托,为年轻干部指明了成长成才的前进方向。今年7月山东省中青年干部工作座谈会上,
期刊
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严重,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以农村老龄化最为突出,农村家庭结构逐渐“小型化”,空巢老人日益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无法满足;农村养老机构容量小且花费过高,也无法满足农村家庭养老需求。上门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既能让老人受到日常照料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又能满足大多数农村老人的养老意愿。政府作为最权威的社会力量,有义务承担公共事业管理、财政、政策、服务等方面责任,推动社会居家养老
无论是从世界电影史还是中国电影史角度来说,贾樟柯都是一位个性鲜明的电影作者。他的作品以平民化的视角聚焦于社会变革中的边缘群体,通过客观真实的拍摄手法将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边缘群体的生活疾苦记录于时代的史书,为中国边缘人题材电影的拍摄提供了多样化的影像素材。本文从电影艺术表达的角度出发,结合作者论与叙事学相关理论,对贾樟柯边缘人题材电影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并对电影所要传达出的思想文化意蕴进行总结,力图
作为英语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英语阅读一直备受关注。在英语教学领域中,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在目前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仍然存在重精读、轻泛读的现象,学生的阅读量常常局限于课本,多数时间下学生的阅读目的较为功利,这不仅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且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高效地开展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开展了持续默读活
刘海粟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饮誉海内外的山水画大家,特别是他的“十上黄山”最为人所知名。刘海粟20世纪初的欧游经历使他的艺术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代巨浪的冲击将刘海粟推向艺术革命的前沿地带:借助西方绘画观念,改良中国传统绘画。刘海粟将这一艺术理念实践至自己的黄山题材绘画中,十上黄山,创作出大量的作品。刘海粟的黄山题材山水画不以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表现形式作为唯一审美标准,更强调客观自然
学位
随着我国人口基数的增长,市场对于高速公路的需求越来越高,而高速公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民的出行安全,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充分重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质量问题以及沥青路面的预防性工作。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针对现阶段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养护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薄层罩面养护法、热沥青灌缝养护法、沥青再生养护法等相应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方法。
“寒林”作为中国山水画特殊的绘画题材,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意蕴,传达荒寒与古雅的意境。北宋时期“寒林”题材山水画是以荒寒的趣味和行旅生活为典范,是文人审美趣味的体现。而南宋时期“寒林”题材的山水画注重情感的表达,追求淡泊宁静的审美意境。“寒林”题材山水画容易营造出荒寒与古雅的意境,“荒寒”是一种孤独的、冷寂的、苍茫辽阔,甚至还带有悲壮色彩的心灵感受。而“寒林”题材山水画一直备受文人画家的青睐,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