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类型学视角下的法律文本汉译对比研究——以欧盟852/2004号食品卫生法规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ao126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本类型学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它使传统的对词汇、语句层次的探讨逐步上升到对文本的宏观方面的研究。根据这一理论,不同的文本类型都具有一定的功能,表达了语用者的特定意图。文本类型是确定文本的总体意图或功能的决定性因素,正确地把握某一文本类型的特点及功能能够帮助译者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功能,因此文本类型研究对确定翻译标准及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也有重要的作用。而法律类文本类型已成为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确定法律翻译标准和选择翻译策略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Snell-Hornby的分类模式,法律文本被划分到特殊用途语言文本一类中。Peter Newmark将法律文本划分至呼吁型文本中,同时他也认识到法律、法规的主要功能是呼吁、命令功能,提供信息的功能是次要的。他还进一步将这种呼吁功能区分成为指引和命令两类。根据Sarcevic,在法学领域得到认可的语言功能两分法已经取代了语言学领域对语言功能的三分法。两分法的观点是,语言的主要功能为规范功能和提供信息功能。相应地,法律文本也可以被划分为三类:主要功能是规范功能的文本、兼有规范和提供信息功能的文本以及主要是提供信息功能的文本。第一类文本主要包括法规、法典、条约等,具有规范社会主体行为的功能;第二类文本有申诉、草案等;第三类文本主要包括法律学者的著作、文章等。本文以第一类文本即法律法规类文本为研究对象,因其具有国家强制性及广泛的社会规范性,影响范围到达整个社会,因此更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首先对英语和汉语法律文本各自具有的语言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英语法律文本的词汇特点主要有使用中古英语、借用拉丁语和法语词、大量使用法律专业术语、使用模糊表达等;汉语法律文本的词汇特点主要是多使用合成词和多音节词、使用准法律用语、使用中性词等。句法层面的主要特点有,英语法律文本较多使用被动结构、复杂长句、动词名词化等;汉语法律文本的特点是较多使用虚词、“的”字句、“一心多定”等。在篇章层面,英汉法律文本宏观上皆遵循固定的组织结构,微观上则保持一致的表达形式。在语用方面,英汉语言中均存在固定的表达以传达法律条文的效力。接下来,分析了第852/2004号法规的语言特点,以便译者在译前对源文本的语言特点做到心中有数。  对两个中文译本的对比主要从词汇、句法、篇章、语用、翻译方法等角度展开。每个层面均从不同角度对两个译文进行了对比赏析,分析发现,由于两个译本的翻译方法不同,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不同。文本1更倾向于使用直译的方法,因此在词汇、语句层面显示出字字对应的特点;而文本2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翻译更为灵活,体现在语序调整,词性变换等,读起来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尽管两个文本在表达上存在差异,但是二者均实现了法律翻译的目的和功能,都是可以接受的。  本文认为,对文本类型和文本功能的研究,要求法律翻译者研习法律语言及法律文本的语言特点,以及法律文本(特别是规定性法律文本)的功能和交际目的,从而帮助译者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其他文献
语言模糊现象广泛存在于人类语言使用的方方面面。因其特殊的功能,模糊语被广泛地应用于广告中。国内外的学者对于模糊现象和广告语言已经有了诸多的分析。然而以原型理论为
马可辛·洪·金斯敦是当代美国华裔作家,她既被美国主流社会文化所排斥,又得不到多数美国华裔男性作家的认同。这种“双重局外人”的地位令她犹如处于夹缝之间。她的首部著作
《白牙》是英国文坛新星查蒂·史密斯处女作,同时也是她最成功的作品。《白牙》被《时代》杂志囊括为全球百本最佳英文小说之一(1923年至2005年间),并被《卫报》评选为21世纪
约翰·契弗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主要关注20世纪美国郊区中产阶级的生活,深刻的暴露了美国中产阶级的生存困境。其短篇小说尤为出色,为他赢得了
绘画之于我最初的魅力是那些优美迤逦的线条、闪烁陆离的色彩和难以捉摸的光影。在一幅画作前你会发现这些因素不但相安无事,而且似乎天生就自成一体。即使是一个对绘画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即使是你不知道它在表现什么,也能感受得到这其中难以言表的和谐与神秘。你往往会被它打动,却欲言又止、无从说起。绘画之初我常常问自己是什么让这些绘画因素如同自然铸成?  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绘画不同于其他艺术的地方,通过一种直接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