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盆腔疼痛和尿频/尿急症状评分(PUF)、钾离子敏感试验(PST)和尿钾水平测定三者内在关系及其在间质性膀胱炎(IC)诊断中的价值;评价膀胱梯度加压水囊扩张和膀胱灌注联合治疗IC的效果。2.观察IC患者膀胱粘膜上皮和膀胱粘膜肥大细胞浸润及脱颗粒情况;探讨IC患者膀胱粘膜Th1/Th2类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3月-2007年12月间16例IC患者,均为女性,年龄51.25±10.19岁;对照组为16例正常女性,年龄53.13±9.63岁。两组年龄相匹配。1.对IC组治疗前、治疗后3月、治疗后6月和正常对照组进行PUF、PST、尿钾水平测定;诊断为IC的患者行膀胱梯度加压水囊扩张,术后1周开始膀胱灌注肝素钠25000U+利多卡因10ml+碳酸氢钠30ml,每周1次,连续4次,以后改为两周1次,连续4次,术后3月及半年随访。2.对正常对照组和IC组膀胱粘膜取活检,进行膀胱粘膜上皮及膀胱粘膜肥大细胞的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膀胱粘膜中Th1类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1.(1)IC组术前和对照组的PUF评分比较Z=4.782,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PST评分比较Z=4.913,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尿钾/尿肌酐比值比较Z=4.372,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膀胱最大容量比较Z=4.826,有统计学差异(P<0.05)。(2)IC组术前PUF评分同术前PST评分r_s=0.879,两组间存在相关性(P<0.05):术后3月PUF评分同术后3月PST评分r_s=0.747,两组间存在相关性(P<0.05);术后6月PUF评分同术后6月PST评分r_s=0.529,两组间存在相关性(P<0.05)。术前PUF评分同术前尿钾/尿肌酐比值r_s=-0.656,两组间存在相关性(P<0.05);术后3月PUF评分同术后3月尿钾/尿肌酐比值r_s=-0.545,两组间存在相关性(P<0.05);术后6月PUF评分同术后6月尿钾/尿肌酐比值r_s=-0.321,两组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P>0.05)。(3)IC组PUF评分治疗前、治疗后3月和治疗后6月间比较F=78.726,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术前同术后3月和术后6月有统计学差异,术后3月同术后6月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ST评分治疗前、治疗后3月和治疗后6月间比较F=89.401,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术前同术后3月和术后6月有统计学差异,而术后3月同术后6月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尿钾/尿肌酐比值治疗前、治疗后3月和治疗后6月间比较F=8.508,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术前同术后3月和术后6月有统计学差异,而术后3月同术后6月间没有统计学差异。膀胱最大容量治疗前、治疗后3月和治疗后6月间比较F=38.390,三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两比较术前同术后3月和术后6月有统计学差异,而术后3月同术后6月间没有统计学差异。2.(1)光镜下IC患者膀胱粘膜上皮发生断裂或缺失,粘膜层有大量肥大细胞浸润,同正常对照组相比t=12.724(P<0.05);电镜下IC患者膀胱粘膜伞状细胞发生缺失或者相邻伞状细胞间连接缺失,相邻细胞间隙增宽,IC患者肥大细胞大部分呈脱颗粒状态,同正常对照组相比x~2=18.762(P<0.05)。(2)IFN-γ在IC组和正常对照组膀胱粘膜中的表达x~2=1.900,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IL-2在IC组和正常对照组膀胱粘膜中的表达x~2=0.514,两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IL-4在IC组和正常对照组膀胱粘膜中的表达x~2=8.237,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IL-10在IC组和正常对照组膀胱粘膜中的表达x~2=8.209,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IC组PUF评分高低与IL-4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_s=0.467),IC组PUF评分高低与IL-10的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_s=0.517)。结论1.(1)本研究建立了IC诊断的评估系统。三种评价指标PUF评分仅为症状学指标,PST试验和尿钾水平测定仅为反映膀胱粘膜通透性指标,尿钾水平测定为无创检查,但特异性没有PST试验强,因此临床可以将PUF评分同PST试验联合应用于IC的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率。(2)膀胱梯度加压水囊扩张能够显著增加IC患者膀胱容量,多种药物联合膀胱灌注可以修复膀胱粘膜减轻膀胱壁炎症,两者联合应用明显改善IC患者症状。2.本研究阐明了IC发生的初步机制。IC患者膀胱粘膜通透性增加,大量有害物质渗透到膀胱壁,引起膀胱壁大量炎细胞浸润,其中包括Th细胞和肥大细胞。由于IC患者膀胱粘膜处于Th2优势表达,Th2类细胞因子又可激活肥大细胞,激活的肥大细胞可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导致膀胱壁炎症的进一步加重。因此,膀胱粘膜通透性增加、膀胱粘膜Th2漂移和肥大细胞浸润及脱颗粒在IC发生中有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