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法则的院内制剂(鄂药制药字Z20113160)对肝肾精虚/肝肾阴虚(MSG-肝再生-大鼠)模型肝再生的影响及机制,探讨“补肾生髓成肝”调控肝再生改善肝肾精虚证的生物学基础,揭示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证的科学内涵和证候本质,明确“久病入肾”、“重病入肾”(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证)的客观依据和量化考核指标,为临床采用骨髓干细胞移植或“补肾生髓成肝”联合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提供实验依据,为慢性乙型肝炎肝肾阴虚证的客观化、标准化、规范化和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wistar大鼠新生乳鼠于出生第2、4、6、8、10天时皮下注射左旋谷氨酸单钠-生理盐水溶液,剂量为每次4mg/g体重,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皮下注射等体积医用生理盐水,PHx组大鼠不作处理。28天后离乳6周时随机分为PHx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补肾生髓成肝组,补肾生髓成肝组大鼠按3g/kg剂量给予院内制剂(鄂药制药字Z20113160)灌胃,其余各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给药两周后行肝大部分切除术切除肝脏左叶和中叶,假手术组翻动肝脏不切除。术后继续给药,在术后1天、3天、7天、10天时分别分析肝再生度、肝再生指数(%)和肝细胞分裂指数MI变化,观察外周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分析骨髓单个核细胞CD34/CD45双阳性率的变化,观察肝组织cD34表达情况,观察肝组织和垂体纤维粘连蛋白FN的表达。病理切片拍照后用Image Pro-Plus6.0软件进行图像处理,选定分析区域,获取平均光密度值MOD。所有数据均利用统计软件SPSS19.5中文版处理,多个样本均数的组间比较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根据软件统计结果绘制图表。结果:肝肾精虚大鼠肝再生过程严重失调,表现为术后第1天肝再生亢进,肝再生度(0.34±0.10)显著高于PHx组(0.22±0.08)和生理盐水对照组(0.21±0.05),再生指数(1.88±0.14)高于PHx组(1.46±0.13)和生理盐水对照组(1.47±0.18)、低于MSG-假手术组(3.40±0.11),肝细胞分裂指数MI(1.05±0.12)高于PHx组(0.86±0.16)和生理盐水对照组(0.87±0.16)。中晚期肝再生过程则受到显著抑制,术后第3、7和10天的肝再生度分别为0.42±0.08、0.57±0.12、0.70±0.08,低于PHx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肝再生指数分别为2.07±0.04、2.41±0.06、2.84±0.10,低于PHx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MSG-假手术组;M1分别为1.04±0.18、0.41±0.16、0.15±0.03,明显低于PHx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最终模型组大鼠在肝再生度、再生指数和肝细胞分裂指数等方面均低于其它各组,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经“补肾生髓成肝”的院内制剂(鄂药制药字Z20113160)治疗后,模型大鼠肝再生紊乱情况得到一定纠正。术后第1天肝再生度(0.13±0.07)低于模型组(0.34±0.10)和PHx组(0.22±0.08),肝再生指数(1.52±0.11)显著低于模型组(1.88±0.14),肝细胞分裂指数MI(0.77±0.14)低于模型组(1.05±0.12),说明模型大鼠在肝再生早期的异常亢进被抑制。术后第3、7和10天补肾生髓成肝成肝组大鼠肝再生度分别为0.50±0.05、0.74±0.06、0.86±0.03,与模型组比较显著升高;肝再生指数分别为2.19±0.11、2.84±0.12、3.27±0.06,高于模型组;肝细胞分裂指数分别为1.89±0.13、0.57±0.20、0.28±0.04,显著高于模型组。外周血红细胞RBC计数和血红蛋白Hb含量结果显示,MSG-假手术组显著低于生理盐水组,模型组显著低于MSG-假手术组,经“补肾生髓成肝”方药治疗,补肾生髓成肝组外周血RBC计数、Hb含量恢复正常。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术后1天、3天、7天、10天,模型组大鼠骨髓细胞中CD34/CD45双阳性细胞率低于PHx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给予“补肾生髓成肝”方药治疗,补肾生髓成肝组大鼠骨髓CD34/CD45双阳性细胞率明显增加,在术后3天、7天、10天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大鼠肝组织CD34的表达与骨髓CD34/CD45双阳性细胞率的变化趋势一致,术后1天、3天、7天、10天时模型组大鼠肝组织CD34的表达低于PHx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补肾生髓成肝组大鼠肝组织CD34表达明显增加,在术后3天、7天、10天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肝肾精虚大鼠(模型组)术后第1、3、7和10天肝组织FN平均密度值高于PHx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补肾生髓成肝组术后第1、7和10天肝组织FN平均密度值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3天的FN平均密度值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模型组大鼠术后第1、3、7和10天垂体FN平均密度值高于PHx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补肾生髓成肝组术后第1、7和10天垂体FN平均密度值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3天的FN平均密度值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肾精虚/肝肾阴虚(MSG-肝再生-大鼠)模型肝再生过程紊乱,表现为早期亢进,随后受抑,最终不能恢复到正常的肝再生水平。经“补肾生髓成肝”的院内制剂(鄂药制药字Z20113160)治疗后的模型大鼠的肝肾精虚证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肝再生紊乱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补肾生髓成肝”调控肝肾精虚大鼠肝再生的机制可能在于调控骨髓干细胞增殖并动员迁移至受损肝脏参与肝脏再生修复,以及通过下丘脑-垂体-肝轴改善肝内再生修复微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