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在导师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以“益气活血,祛瘀生新”为法则,取“百会”、“水沟”、“足三里”穴,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行为学,脑TTC染色、HE染色,脑组织中HIF-1α表达,MVD(cD34+细胞)计数,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及血脑屏障通透性指标——S100β蛋白血清含量的影响,从而探讨电针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再生的调节机制,并试图初步探索电针治疗促血管新生与血脑屏障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将84只180g~220g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照数字表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12只(不予处理,正常饲养);假手术组12只(仅分离CCA及IPA至PPA,不插线栓);模型组30只(改良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按照缺血/再灌注24h、48h、72h又分为3个亚组,每亚组10只);电针组30只(改良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按照缺血/再灌注24h、48h、72h又分为3个亚组,每亚组10只,加电针治疗)。电针组使用HANS-200A型韩式穴位神经刺激仪,采用疏密波(频率2Hz/15Hz),电流强度约1mA,以引起局部肌肉稍稍颤动为度,刺激“百会”、“水沟”、“足三里”穴,每次持续刺激30min,缺血再灌注2h后行第1次电针刺激,每隔12h再电针刺激1次。分别采用Zea-longa评分法观察实验大鼠神经行为学变化;取脑组织,制片,HE染色,普通光镜下观察脑大体结构变化;TTC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比例;免疫组化SP法检测HIF-1α表达,MVD(CD34+细胞)计数(Weidner法);取血清标本,溴甲酚氯(BcG)法测定白蛋白浓度水平,ELISA去测定S-100β蛋白含量;干湿重法计量脑含水量(%)结果:(1)脑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无异常。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脑组织HE染色显示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病理改变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由轻至重。电针组大鼠脑组织缺血坏死区结构较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疏松,但间质水肿不明显,坏死细胞数量较模型组有所减少,排列较模型组规则。(2) Zea-longa评分: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我们设定的观察时间窗内(缺血/再灌注24h~72h),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在缺血/再灌注24h最高,处于峰值,随后逐渐下降,至缺血/再灌注72h神经功能评分仍然较高,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比较,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性。电针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在缺血/再灌注24h也是最高,该峰值与模型组峰值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电针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较,缺血/再灌注24h时间点它们的神经功能评分之间出现显著差异,P<0.05;缺血/再灌注48h~72h时间段内它们的神经功能评分之间出现非常显著差异,P<0.01。电针组大鼠在缺血/再灌注72h时间点神经功能评分并未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比较还是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3)HIF-1α的表达: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脑内出现微量HIF-1α的表达,两者之间无统计差异性,P>0.05。模型组大鼠脑内HIF-1α的表达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不断增加,在我们设定的观察时间窗内至缺血/再灌注72h时出现最高点,并在各个时间点均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形成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电针组大鼠脑内HIF-1α的表达也是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不断增加,且势头较模型组强劲,在我们设定的观察时间窗内至缺血/再灌注72h同样出现最高点,该峰值与模型组峰值比较出现显著差异,P<0.05;同样在各个时间点电针组大鼠脑内HIF-1α的表达也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形成非常显著差异,P<0.01。(4)脑梗死体积比: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均未出现脑梗死。在我们设定的观察时间窗内(缺血/再灌注24h-72h),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比呈现一个基本正态分布,都是在缺血/再灌注48h最大,处于峰值。在缺血/再灌注24h时间点,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脑梗死体积比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在缺血/再灌注48h~72h时间段内,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大鼠脑梗死体积比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在缺血/再灌注24h时间点大鼠脑梗死体积比减少幅度较小,缺血/再灌注48h~72h时间段大鼠脑梗死体积比减少幅度增大,以缺血/再灌注72h时间点为最大。(5)缺血脑区MVD计数: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脑内MVD极小,几乎为零,且它们之间无统计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脑内缺血区MVD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但是增长幅度有限,其在各个时间点(缺血/再灌注24h~72h)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形成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电针组大鼠脑内缺血区MVD也随缺血/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且增长幅度很大,在各个时间点(尤其是缺血/再灌注72h),与模型组比较形成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其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也在各个时间点上形成非常显著差异,P<0.01。(6)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清白蛋白水平稳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血清白蛋白水平除在缺血/再灌注24h时间点有轻度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外,其余时间段无明显变化与正常对照组十分接近。模型组和电针组(特别是模型组)大鼠血清白蛋白水平在整个观察时间窗内都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均具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在各个时间点电针组大鼠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模型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7)血清S-100β蛋白浓度: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点血清S-100β蛋白均未被检测到。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点血清中都检测到S-100β蛋白,且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我们设定的观察时间窗内(缺血/再灌注24h、48h、72h),模型组、电针组大鼠血清S-100β水平表达规律相似,均从缺血/再灌注24h开始升高,缺血/再灌注48h到达峰值,随后下降,至缺血/再灌注72h仍然维持较高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大鼠比较,P<0.01。电针组大鼠在各个时间点血清S-100β蛋白水平都较模型组低,P<0.05,表示有显著差异性。(8)脑含水量: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实验大鼠脑含水量稳定,并保持在正常水平。模型组、电针组实验大鼠脑含水量在缺血再灌注后均明显上升,在各个时间点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甚至P<0.01。在我们设定的观察时间窗内(缺血/再灌注24h、48h、72h),模型组、电针组实验大鼠脑含水量升高规律相似,均从缺血/再灌注24h开始升高,至缺血/再灌注48h到达峰值,随后下降,缺血/再灌注72h脑含水量仍然维持较高水平,未恢复正常(包括电针组)。电针组大鼠脑含水量在各个时间点都较模型组低,P<0.05,表示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电针治疗介入能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提高脑耐缺氧能力、减少脑梗死体积、促进血管新生、一定程度上“内源性”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保护血脑屏障、降低脑水肿严重程度,从而发挥积极有效的治疗作用,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