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量施氮的现象在中国白菜实际生产中一直普遍存在,这样的施肥方法不仅浪费了氮肥,而且会导致土壤板结、土壤养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同时也会使白菜植株内硝酸盐积累严重,对人的身体健康不利。因此开展蔬菜减量施氮研究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蔬菜品质,保证食品安全,増加农民收益具有重要意义。苜蓿作为一种豆科牧草,其嫩苗也可作为蔬菜食用,其根系具有固氮作用,可以将大气中的氮固定成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有效氮形态。间作栽培为中国今后发展低投入、可持续稳定产出的现代农业提供了比单作栽培更好的栽培模式,提高农业产出的安全性和营养多样性。在我国农业生产中,豆科和其他作物间作是我国农业传统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实现种间共生固氮,豆科能够有效地固定可再生资源空气氮,这些氮素将通过各种转移途径被同茬配对作物利用,或者通过残留供后茬非豆科作物利用,这样就实现了氮素的高效利用,进而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力,降低氮肥投入量,相对提高土壤可持续生产能力。21世纪农业生产主题一直是高产优质和可持续发展,鉴于国内关于豆科用于间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豆科与禾本科之间,而关于豆科与蔬菜间作的研究较少,本试验通过研究苜蓿与白菜不同间作模式下的不同减氮水平、不同苜蓿播期以及不同前茬对白菜生长的影响,旨在为白菜的健康安全生产提供参考,同时也为白菜生产合理减施氮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试验得到以下结论:(1)苜蓿与白菜垄间间作和垄沟间作,在一定程度上在提高土壤中氮素利用的同时,也促进了白菜根周土壤速效磷和有效钾含量的增加,较农民常规种植改善了土壤肥力,其中采用苜蓿与白菜1:2垄沟间作方式在减氮40%条件下(T2N2)对白菜根周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提高的最明显。土壤氮磷钾的提高对白菜的生长有利。适宜的苜蓿与白菜间作方式在减施氮肥一定水平下有利于产量的形成,与农民常规种植相比,其中苜蓿与白菜采用1:2垄沟间作方式且减氮40%(T2N2)的处理对折合产量提升显著,提高了18.01%,同时改善了品质(显著提高了白菜采收期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Vc含量和叶绿素含量)。(2)苜蓿在早春白菜定植前越早播越有利于土壤氮磷钾含量的积累,改善了土壤肥力,有利于白菜的生长,使白菜的产量提高,改善白菜品质,其中播期为4月18日的处理(T2B2)效果最佳(3)与大葱、菜豆、甘蓝前茬相比,以苜蓿为前茬的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前茬结束后土壤中的硝态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有效钾含量;苜蓿作为前茬的处理对土壤改良效果最好,以大葱和苜蓿为前茬采用苜蓿/白菜1:2垄沟间作方式,最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