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科技突飞猛进的二十世纪,人类进入了面目一新的二十一世纪。人们在为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欢呼雀跃的同时,逐渐意识到人类已经走入了一个困境,人已经被悄然地异化了。人部分或全部地成了工具理性的牺牲品。对物质的追求和现实社会生存的需要,使人不得不成为单向度的人。人类在理性这把双刃剑下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逃离科技的发展而回归原始的本真生命已经成为不可能。但人类究竟应该走向何方?这样的问题简直成了难以解开的斯芬克斯之谜。教育,也就应然地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力手段。那么,教育现今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境地呢?稍作观察就不难发现,教育也同社会一样,悄然地发生着变化。教育,原本应该是为人的幸福服务的活动,现在也趋于培养单向度的人的工具。学校教育尤其如此。在考试制度的指挥下,在学校局部利益的驱使下,学校成了培养产业后备军的“加工厂”,学生成了被塑造的“原材料”。在这个背景下,学校教育失去了本然的意义和价值。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教育理论界对此问题已经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教育对此做出的重大转变, 开始关注“教育与个体生命关系”。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已经在现今的教育领域传播。本论文在教育界同仁对以生命关怀为主题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地阐释了对生命教育观的看法,建构了生命教育观的实践策略,以期对当今的教育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论文的第一部分,生命教育观的缘起。通过笔者的亲自调研和教学实践以及有关文献所提供的教育事实,指出了生命教育观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第二部分,生命教育观的内涵。通过对生命内涵的解读,比较清晰地界定了生命教育观,阐述了生命教育观的应有内涵及理论基础,并具体地阐述了生命教育观之目的观、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及评价观,为生命教育观的实践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 <WP=5>第三部分,生命教育观的实践探索。笔者从学校教育目标的重构,课程体系的重建,综合环境的改善,以及评价体系的更新等六个方面,对生命教育观的实践进行了具体的理论探索,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