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缺血性中风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呈“五高”特点,即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后遗症率高、并发症率高、复发率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负担。国家科委从“八五”规划开始,就把急性脑血管病列为重点攻关课题。治疗缺血性中风不仅是治疗脑缺血以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重要的是消除危险因素,更好地改善病人生存质量.本课题通过观察补肾祛瘀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血液流变学水平的影响,探索缺血性中风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并以此探讨其治疗机理,为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科学依据.方法:所选60例病例均来源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2006年4月-2008年1月期间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经头颅CT确诊为缺血性中风。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且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60例病例按随机的原则分为二组:补肾祛瘀针刺组(治疗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61.5±6.34岁,普通取穴针刺组(对照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0.4±9.13岁.治疗组取选百会、涌泉(双侧,以下穴相同)、太溪、三阴交、阴谷、肾俞、内关、血海、足三里、膈俞。百会向后顶透刺,患者感头皮酸胀并向头后部放射为度;涌泉直刺0.5寸;针刺内关、阴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肾俞、膈俞以患者感酸胀为度。每10分钟行针1次,太溪、三阴交、足三里、阴谷、肾俞、膈俞用捻转补法,血海用提插泻法,余穴用平补平泻,留针30分.对照组选肩修(双侧,以下穴相同)、曲池、手三里、外关、环跳、阳陵泉、丰隆、绝骨、足三里、解溪。针刺各穴以患者感酸胀为度。用平补平泻手法,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30分钟。两组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二组分别于治疗前后依《中风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体征评分,并测定血脂、血液流变学水平,比较其差异性。结果:1.两组资料经过t检验,P>0.05,没有显著性羞异,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显效率为80.0%,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率为60.0%,有效率为80.0%。经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和t检验分析,p<0.05,二组疗效差异显著,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治疗前后体征积分变化情况:治疗组治疗前、后体征平均积分分别为12.65±4.30,6.35±2.30。对照组治疗前、后体征平均积分分别12.48±3.65,7.02±2.85。治疗后二组体征平均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治疗后体征平均积分降低更为明显(p<0.05),表明治疗组在降低体征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4.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水平变化情况:选取血脂检查中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液流变学检查中的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共六项指标作为研究对象。二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二组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异常水平,且治疗前后治疗组对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水平的改善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故治疗组对血脂、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调节作用优于对照组。结论:补肾祛瘀针刺法和普通针刺法均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体征,调节患者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异常水平,但补肾祛瘀取穴针刺法在疗效及对血脂、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调节作用方面优于普通取穴针刺法.说明了补肾祛瘀针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优越于普通取穴针刺组,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