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公湖-怒江铜成矿带位于阿里地区班公湖至那曲地区的怒江源一带,区域上经历了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演化开始、俯冲消减以及碰撞闭合等一系列构造事件,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成矿潜力巨大,但与西藏境内的冈底斯东段铜成矿带和藏东玉龙铜成矿带相比,发现较晚,地质找矿工作程度较低,理论研究薄弱。本文选取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近年来找矿突破最大,但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的多龙矿集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多不杂、波龙、荣那和拿若等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流体性质、成岩成矿时代、成矿构造背景及相关岩浆成因等研究,确定了区内铜金矿床的成因类型、成岩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建立了成矿系列,总结了成矿规律,并提出进一步找矿方向。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多龙矿集区内代表性中酸性侵入体的成岩时代集中于115~128Ma,具有活动大陆边缘俯冲背景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均具有正的Hf(t)值和较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值。结合班-怒带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背景,本文认为多龙矿集区内铜金矿床(点)形成于班-怒洋盆向北俯冲有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背景,成岩成矿物质应具有壳幔混源的性质。2.通过区内代表性斑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Lu-Hf同位素分析,首次提出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为同期同源岩浆产物;含矿斑岩的LaN/YbN值和钾质含量明显大于非含矿斑岩,岩浆演化程度最高,K、Cu和Au元素得到了充分的沉淀与富集,有利于形成钾质含量高的铜金矿体。3.对多龙矿集区内8个代表性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结果表明,荣那和色那矿床具有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斑岩型矿床的流体特征,其他矿床均为斑岩型矿床;初步将区内已知铜金矿床划分为两种成因类型:①斑岩型(多不杂、波龙、地堡那木岗等);②斑岩型-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荣那、色那)。4.成矿相关岩体的同位素测年、金属硫化物的S和Pb同位素、脉石矿物的C-H-O同位素特征表明,多龙矿集区内典型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集中在早白垩世,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流体特征,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还有少量大气降水的参与,尕尔勤矿床等个别矿床中可能有少量变质水参与。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壳幔混源的特征,但不同矿床略有不同,如:多不杂和波龙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与下地壳,拿若和色那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地幔与上地壳。5.将多龙矿集区内铜金成矿过程概括为:早白垩世,班-怒洋壳向北俯冲消减,俯冲板片流体上涌导致加厚的岩石圈发生局部的伸展和减薄作用,引起了亏损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携带大量Cu、Au等成矿物质的玄武质岩浆与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含矿中酸性岩浆,沿着区内近EW向、NE向与NW向三组断裂侵位形成浅成-超浅成侵入体,岩浆演化后期分异出的含矿热液沿次级构造裂隙上升局部减压沸腾,在地壳浅部成矿金属物质沉淀、富集,形成矿集区内铜金矿床。6.通过分析矿集区控矿地质条件,成岩成矿时代研究以及成矿系列研究,总结了成矿时空规律;结合矿集区内地、物、化、遥资料,总结了地层、岩浆岩、构造、围岩蚀变、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找矿标志,进一步提出色那矿床南、地堡那木岗矿床北、荣那矿床与色那矿床深部3个预测远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