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的党员媒介形象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100年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有无数的不畏牺牲、勇于探索、锐意创新的优秀共产党员,洒下了他们生命的热血,奋斗的汗水。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新的时代使命。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人民日报》作为连接党和人民的中介,它塑造的共产党员的媒介形象,将是中国千千万万党员学习的模范,也是这个时代精神的象征。本文选择中共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的党员人物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量化的内容分析法,从党员性别、党员所在区域、党内职务、党员精神、报道信源、报道立场、报道议题等八个类目建构出发,对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的党员人物新闻报道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描述性研究,总结了《人民日报》塑造的新时代党员媒介形象。研究发现,中共十八大以来《人民日报》对党员人物的报道立场以正面为主,其中男性党员居多,普通党员占据主导;党员区域主要分布于西南片区和西北片区;在关注城市党员的同时,重点聚焦农村党员的优秀事迹;报道议题集中于政治、经济、民生、社会四大领域;报道信源主要为官方机构;《人民日报》重点凸显党员的敬业奉献、不畏艰险、助人为乐等品格与精神;《人民日报》塑造了六类党员媒介形象:英勇奋斗的国家英雄形象、以民为本的人民公仆形象、不辞辛劳的乡村基层建设者形象、求真务实的政府工作者形象、带头表率的时代楷模形象,以及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违法乱纪的贪污腐败党员形象。《人民日报》建构党员形象主要采用了六种技巧,即报道议题丰富多样,报道立场客观公正,在细节中呈现党员精神品格,在对比中突出党员的新时代气象,采用群众视角,重点关注农村党员等。这些报道技巧为其他媒体提供了可操作性的经验启示。《人民日报》建构的优秀党员媒介形象,有利于增强我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的国家认同感,更有利于塑造多维立体的大国形象。
其他文献
情景记忆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功能,在饮食行为中起着关键作用,间接促进体重增长的维持和加剧。Zhang和Coppin(2018)的肥胖与食物决策—基于长时记忆的理论模型提出,情景记忆的编码和提取对食物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人们可以从情景记忆中获取信息,并通过腹内侧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体在记忆的提取和整合中发挥作用。已有研究表明,超重者的情景记忆受损,具体表现为编码信息能力中断,对即时刺激的项目记忆能力受
明末清初是文人绘像、题像之风的渐盛时期,此时拥有多幅画像的文人比比皆是。朱彝尊于康熙十一年请画家戴苍绘制《烟雨归耕图》,意图明示归隐之心,随之文人争相题咏。顾修《读画斋偶辑》中收录朱彝尊传世四幅画像,其中便有《烟雨归耕图》。此图是最早出现的“归耕图”类画像,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本文以“朱彝尊《烟雨归耕图》及其题咏”作为论题,以顾刻本《烟雨归耕图》的画像以及题咏文本为基础,参考其他文献,梳理所有与朱
电影兼具双重属性,既是商品、又是媒介;既是传播的内容,又是广告载体;其传播核心为电影受众。电影艺术所独具的身临其境的视听享受和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拥有其他媒介无法企及的先天优势,其媒介价值会随受众转移而变化,因电影档期、城市地域、内容类型等不同存在一定程度的热度和效度迁移。因此,电影的市场票房表现成为衡量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标准,票房高低不一定和电影自身的艺术性成正比,但一定与市场受欢迎程度息
“边缘”与坚守,是孙犁晚年的重要特征。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在孙犁身上构成一组互为因果的关系:“边缘”是其守住文学理想的方式,坚守的文学理想与文坛的格格不入是他退守书斋、走向“边缘”的主要原因。“边缘”选择既是孙犁现实生活状态的体现,也传递着一种独特的文学态度。从某种意义来说,“边缘”构成了孙犁特殊的观察点,为其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清醒者。同时,孙犁的“边缘”生存状态由
纵观1980年代文学的总体状况,呈现出鲜明的潮流化特征,各种文学思潮流派不断涌现,交错共生。先锋文学以挑战主流的姿态出现,回到文学本身去建立“纯文学”空间。在这样的文学史结论支撑下,学界对先锋文学的关注点主要放在文学内部,侧重分析先锋文学的内生力量及其创作内容的上的变革与创新。但先锋文学不止是形式和语言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历史问题。作家为什么要追新逐异?其背后的推动力量是什么?为什么是在1980年代
随着空间叙事理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兴起,研究者们逐渐把目光聚集到了电影文本的空间叙事问题上。重庆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别具一格的文化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导演的关注,重庆电影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导演们对叙事空间的把握与运用。具体而言,重庆电影的空间叙事是指导演对重庆这一叙事空间如何进行选择、加工和创造,进而把重庆叙事空间作为推进叙事进程以及叙事表意的重要手段,最终创作出具有强烈的空间叙事属性的艺术作品
“父亲”既是历史变迁中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也是众多文学作品中时常出现的重要文学形象。作家们在塑造不同的父亲形象时体现出不同的倾向,有的“崇父”,有的“渎父”,有的“审父”、“弑父”,有的“寻父”,等等。余华也有不少小说写到父亲形象,无论是在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中,还是在转型后的长篇小说创作中,他经常选择家庭作为写作的立足点,并借助家庭中的父亲这一形象来表现“寻父”的主题。当然,余华不只是单纯地
在试图讲述城市空间的延伸与扩展如何影响城市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故事时,作为现代化大都市标志的城市轨道交通也应被纳入讨论范围。城市轨道交通对于城市交通可持续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抑制潜在的小汽车交通需求,提高居民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性,加速城市人流的快速周转,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庆轨道交通的建设自改革开放后被纳入国家规划中,自2004年第一辆单轨列车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开通运营,至
道德基础理论(Moral Foundations Theory,MFT)提出了人类道德行为的六项基本准则:关爱、公平、自由、权威、忠诚、圣洁,并认为上述道德准则会随着个体的社会化而逐渐内化。当个体需要进行对错判断(即道德判断)时,可以依据这些内化的准则作出快速、自动化的直觉判断。尽管处于相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可能共享某些道德基础准则,但是不同的群体甚至个人对于特定事情是否是道德的判断可能完全不同
电影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在今天,电影如贺拉斯评价诗时说的那样既甜美,又有用。人们注意到了它的道德影响能力并且已经习惯于用“道德”或“不道德”的字眼去评价它。但是赞同用道德评价电影并不意味着应该忽视它作为一种艺术种类的独立价值。电影的道德思考建立在艺术的道德思考之上。从柏拉图开始,西方人逐渐意识到道德与艺术间紧密的联系。受到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等人影响的审美主义者过分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