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幽门螺旋杆菌(Hp)是全球范围内具有高感染性的慢性致病菌,主要经口传播,定植在50%以上人口的胃黏膜,临床研究已经证实Hp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黏膜相关淋巴瘤及胃癌等疾病密切相关,是导致胃部病变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胃癌的危险因子,被WHO定为I类致癌因子。因此,准确的Hp的检测对Hp相关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组织病理学方法与内镜下表现的相关性,以探讨NBI-ME模式内镜对胃黏膜微细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北大医疗鲁中医院2016年6月到2019年5月进行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的280例患者,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以及润滑,依照常规检查流程完成对患者胃部等部位的全面探查,由1位主管胃镜医师首先在白光模式下观察,然后依次转换放大及NBI模式观察判定,根据镜下胃小凹与集合静脉分型。病理组织学检查方法采用切取患者胃体大弯侧(距贲门约8 cm)、胃体小弯侧(距贲门约4cm)以及胃窦小弯侧黏膜组织,由HE染色法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法检测定Hp,高倍镜下观察染色后每个样本10个视野胃小凹的Hp定植情况。观察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arrow—bandimaging magnification endoscopy,NBI-ME)下胃黏膜微细结构及病理类型与Hp感染的关系,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组织病理学方法与内镜下表现的相关性。结果:(1)胃小凹分型A型为规则的圆点状;B型为短小棒状;C型为小凹稀疏状;D型为小凹呈斑块状;E型小凹呈绒毛状;集合静脉形态R型规则型、Ⅰ型不规则型、D型消失型;A型只会出现在胃体以及胃底,其一般未见明显炎症等病变;B型主要分布于胃窦部,其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炎症等病变;C型主要出现在轻度炎症、水肿等病变区域;D型主要出现在明显炎症、水肿位置,以及糜烂的区域;E型只出现在肠化区域。在这五种形态中,能出现相互交叉。(2)280例中有129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Hp相关性胃炎。NBI-ME下胃小凹与集合静脉微观结构Hp感染率最高的为C+D型,阳性率占86.84%,较其他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中Hp感染率最高的为肠上皮化生型,阳性率为53.45%,而较其他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BI-ME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8.57%。病理组织显示胃镜下诊断4例为假阳性且胃小凹与集合静脉微观结构均为C+R型。结论:(1)胃小凹以及集合静脉的形态与组织病理学有着密切关系,通过NBI-ME对胃小凹及集合静脉微观结构观察,C+D型感染Hp的阳性率最高。(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胃集合静脉形态改变。(3)临床中应重视新型胃镜检查技术与病理检查相结合,加强胃镜下形态认识,规范典型部位活检,以提高两者诊断符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