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7年我国发布首个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以来,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和变迁。作为开展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支撑,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是确保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目标和人民生活幸福美满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和有力保障。研究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不仅是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国际承诺,也是我国当前环境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我国未来保持健康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虽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开展,也会阻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本论文在收集2007-2016年10年间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基础上,通过政策文本分析法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体系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特点,梳理并分析其演变过程,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和远期目标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建议,最后展望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全文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交代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动态并对之进行相关评论;交代本文的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介绍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文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介绍了政府治理理论与生态文明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说明了前述理论在本研究中的使用范围。第三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文本编码分类与统计分析。首先对符合本研究条件的政策文本进行界定并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研究所需的政策文本;其次根据研究需要对收集的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对政策文本的区别因素进行分析;最后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法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数量变化、文种类型、发文主体、政策工具以及他们的交互关系进行分析得出:政策文本制定结构的“强战略性多权威性”、政策文本发文主体的“多专业性少协同性”、政策文本主题内容的“强基础性弱具体性”、政策文本法定效力的“多规章性少法规性”、政策文本发展趋势的“泛合作性弱持续性”。第四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历史演变。中国的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经历了饱受国际舆论的压力,逐步重视气候变化,侧重于基础政策构建的探索期;受国内经济转型所迫,高度重视气候变化,侧重于政策体系完善的发展期;以及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侧重于具体政策突破的飞跃期。逻辑关系上是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不重视转变为高度重视,从分散且较为宏观的政策体系到集中且较为具体的政策布局。第五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存在的问题。根据前述的分析总结,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主要存在政策效力有待全面提升、政策体系有待持续完善、政策执行有待加强监督、政策工具有待合理规划、国际合作政策内容有待具体细化等几个问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也是未来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开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第六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改进建议。针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以《应对气候变化法》征求意见为契机,提升政策效力;以全国碳市场启动为突破,完善政策体系;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为路径,加强政策监督;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为核心,规划政策布局;以“引领气候变化合作”为出发,细化国际合作等政策改进建议。第七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发展展望。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未来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一是有可能强化气候投融资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气候资源发展实体经济;二是有可能强化气候政策中生态扶贫的作用,利用气候政策开展精准扶贫;三是有可能强化结果导向的管理方式,弱化源头控制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