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制了一套适用于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测查其心理健康状况的量化工具,并应用这一工具对该地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文章在简要回顾了心理健康的内涵、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有关理论争论的基础上,重点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当前的心理健康研究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反思。进而在上述心理健康观的指导下,结合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特点,严格按照问卷编制的程序形成了“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正式施测问卷。接下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随机取样,对问卷的信、效度进行检测。最后对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文章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1)“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由18个维度,77个项目构成。(2)总体来说,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良好状态。(3)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问卷的多项因子上差异显著,具体为:在归属感、理解他人、情感体验、积极心境、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女性大学生优于男性大学生;但在习惯健康上,男性大学生却优于女性大学生。(4)宗教信仰对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显著影响,甚至在归属感、挫折感、理解他人、社会意识、情感体验、积极理智、自我意识、理想与现实我、自我探求、自信敢为、身心因素、积极现我、积极心境等心理健康因子上,无宗教信仰的大学生要优于有信仰的大学生,并达到了显著性的水平。(5)不同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在人际关系维度上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以外,在其他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事后均数比较的结果也发现,汉、蒙、藏、回、维、壮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既有共同的因子,同时在因子总分以及诸多维度上也存在较大差异。研究表明,这与我国各民族之间长期的文化接触过程中所发生着和发生了的文化变迁和文化融合有着重要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