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翻译学研究领域都是规范性翻译研究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70年代开始,描述性翻译规范的研究打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局限性,极大地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视野,翻译学由此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作为翻译规范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以色列著名学者吉迪恩·图里第一次系统地从翻译研究的角度研究翻译规范,在大量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他明确指出:翻译是受规范制约的行为,并区分了三种翻译规范:初级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其后,Chesterman和Hermans等人发展了规范理论,他们的研究都显示译者从作品的选择,到翻译前决定采取的宏观翻译策略,再到具体翻译过程中运用的翻译技巧,无不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本研究因此回顾了《德伯家的苔丝》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并以翻译规范理论为基础对《德伯家的苔丝》的三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考察了翻译背后的规范对翻译行为和作品的影响及多种体现,力图从描述性角度对关于该作品译本的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补充,提供一些新的研究结论,以更全面的审视其翻译现象。本研究通过对译本的对比分析,最终发现不同译者的翻译过程受到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双重影响,译者在这两种拉力间寻求平衡来解决翻译问题,进而达到翻译目的。而不同的规范在翻译的不同阶段支配着译者的各种选择,包括对源文本的选择,译本语言的选择,具体翻译技巧的选择等等,这方面的因素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同译本的风貌迥异。本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论文基本框架;第二章回顾了对《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研究以及国内外规范理论的研究;在对翻译规范研究现状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第三章具体地阐述了规范的定义、本质和主要理论家对规范的分类;第四章介绍了哈代的生平,《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以及三个译者的生平;第五章以三个版本的《德伯家的苔丝》为个案研究,分别从初始规范、预备规范、操作规范的角度出发,探讨决定三个译者的译本选择以及最终译本面貌的各种因索。结论部分对本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