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成人破伤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该疾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变迁,探讨影响破伤风预后的危险因素;对人群进行破伤风抗体浓度的调查,了解人群破伤风的免疫水平和规律;对破伤风患者的破伤风抗体浓度进行动态的检测,了解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对患者血清抗体浓度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因素。目的是对破伤风流行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为今后破伤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项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破伤风流行病学分析。通过回顾性资料收集,对2010-2017年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59例成人破伤风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描述性分析。59例破伤风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29例。年龄在28-81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为54.25±12.60岁。其中男性平均发病年龄50.90±11.33岁,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7.72± 13.10岁。年龄≥60岁的患者占破伤风患者总数的33.90%,于1978年之前出生的患者占破伤风患者总数的91.52%。Ableet分级为Ⅰ、Ⅱ、Ⅲ、Ⅳ级的破伤风患者分别有6例,30例,l6例、7例。51例患者有明确外伤史,高达92.16%的患者受伤后未对伤口进行清创处理。破伤风患者的中位潜伏期为9.00(6.00-11.00)天,从发病到能经口进食的中位时间为17.50(15.00-22.50)天,平均住院时间为22.02±10.00天。在治疗过程中,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者16例,合并肺部感染者28例,出现自律性不稳者6例,2例患者引发骨折,1例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破伤风总病死率为15.25%(9/59),误诊率为25.42%(15/59)。此次研究表明,于1978年之前出生的人群是破伤风主要的发病人群。除了常见的致伤因素外,口腔、鼻腔操作、慢性皮肤溃疡等均可以引起破伤风杆菌的感染。破伤风总病死率虽有下降,但呼吸心跳骤停仍然是重症破伤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情严重分级、合并基础病以及治疗过程中使用气管插管等因素与破伤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而性别、年龄、潜伏期、并发症与破伤风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第二部分:现阶段人群破伤风免疫力的调查。对在2017年4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期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集的688例人血清标本进行破伤风抗体浓度的检测,以分析各年龄段人群的免疫水平和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婴儿出生后母体胎传的破伤风抗体随着月龄的增加有逐渐降低的趋势。<1月龄,1月龄-2月龄,≥2月龄婴儿各年龄组中破伤风抗体保护率分别为87.7%、52.30%、41.18%。婴儿在出生后第3个月开始破伤风基础免疫的接种,破伤风抗体保护率呈现随年龄组的增长而逐渐增高的趋势。3月龄-1岁、2-5岁、6-11岁各年龄组中破伤风抗体保护率分别为60.47%、84.0%、90.0%;到12岁及以上年龄组破伤风抗体保护率仍可维持在89.47%。在孕妇人群中,破伤风抗体保护率在20-29 岁、30-39 岁、40 岁以上年龄组分别为 98.04%、90.38%、87.50%。初产妇和经产妇破伤风抗体保护率分别为93.65%、91.67%。老年人群中破伤风抗体保护率仅为54.62%。此次研究表明,儿童破伤风基础免疫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其他年龄组相比,<3月龄的婴儿和老年人群破伤风抗体保护率较低,存在较大的免疫空白。孕妇破伤风抗体保护率维持较高的水平,初产妇和经产妇破伤风抗体浓度和保护率均无明显差异。第三部分:破伤风患者血清抗体动态变化。收集2017年2月到2017年9月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7例破伤风患者治疗期间的血清,进行破伤风抗体浓度的动态监测。时间点选取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etanus Immune Globulin,TIG)前,注射后第 1 天,第 2 天,第 15天。在注射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之前,5例患者的血清抗体达保护水平(破伤风抗体浓度≥0.1IU/ml),抗体浓度在0.16-0.47IU/ml之间;2例患者血清抗体浓度低于保护水平。在注射TIG 24h、48h后,观察到4例破伤风患者抗体浓度快速持续增加。1例患者在注射TIG后未作出反应,其血清破伤风抗体浓度在注射24h、48h均未达0.1IU/ml。破伤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但可以通过免疫接种来预防该疾病的发生。虽然破伤风的防治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仍面临诸多的挑战。首先,重症破伤风的治疗仍然是医学难题,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成为导致破伤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目前尚无破伤风治疗的相关指南,关于TIG的治疗剂量也尚未达成共识。我国儿童破伤风基础免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血清破伤风抗体调查发现,在<3月龄的婴儿和老年人群中,破伤风免疫力较低,存在较大的免疫空白。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来监测破伤风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变化、疫苗的覆盖率、人群抗体水平以及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