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东、西山古村落历史悠久,地域特征鲜明,具有江南水乡文化的典型特征。新型城镇化下,对这一类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更新与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古村落物质空间遭受破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主要原因是研究问题的理论与方法多偏向于主观感性的认知定性,缺乏更加科学理性的量化分析;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够全面,将古村落的整体保护理解为建筑单体的“点状”保护,忽视了古村落整体层面的空间特征。街巷空间是古村落整体空间的骨架与脉络,是古村落典型特征的物化载体,运用空间句法的理论与量化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能够从空间结构的角度重新认知东西、山古村落,理解古村落空间及社会的内涵与意义,真正做到整体切入,系统研究,延续空间特色,传承地域文化。 本文运用空间句法的轴线分析与视线分析方法,从整体区域、核心区域、主体区域与边缘区域四个层面,分析了苏州东、西山古村落街巷空间存在的普遍性规律与差异化特征,其中分析的内容包括:空间组构、空间特色、轴线组织、空间结构、层级机制、空间布局、入口单元与开放程度,并结合东西、山古村落基础资料进行详细的阐述,说明其背后的形成原因与历史文化特征。以杨湾作为东、西山古村落的典型代表,从区域空间、街巷空间、微观空间要素三个层面入手,以“空间-社会”的视角探析杨湾古村落的空间特征与利用模式。分析了杨湾古村落形成机制、空间结构、空间功能、人群行为与布局模式特征,总结了古村落街巷空间收放与转折、多中心平衡、多义复合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