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句法的苏州东、西山古村落街巷空间特征分析——以杨湾古村落为例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hu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东、西山古村落历史悠久,地域特征鲜明,具有江南水乡文化的典型特征。新型城镇化下,对这一类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更新与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古村落物质空间遭受破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丧失,主要原因是研究问题的理论与方法多偏向于主观感性的认知定性,缺乏更加科学理性的量化分析;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够全面,将古村落的整体保护理解为建筑单体的“点状”保护,忽视了古村落整体层面的空间特征。街巷空间是古村落整体空间的骨架与脉络,是古村落典型特征的物化载体,运用空间句法的理论与量化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研究,能够从空间结构的角度重新认知东西、山古村落,理解古村落空间及社会的内涵与意义,真正做到整体切入,系统研究,延续空间特色,传承地域文化。  本文运用空间句法的轴线分析与视线分析方法,从整体区域、核心区域、主体区域与边缘区域四个层面,分析了苏州东、西山古村落街巷空间存在的普遍性规律与差异化特征,其中分析的内容包括:空间组构、空间特色、轴线组织、空间结构、层级机制、空间布局、入口单元与开放程度,并结合东西、山古村落基础资料进行详细的阐述,说明其背后的形成原因与历史文化特征。以杨湾作为东、西山古村落的典型代表,从区域空间、街巷空间、微观空间要素三个层面入手,以“空间-社会”的视角探析杨湾古村落的空间特征与利用模式。分析了杨湾古村落形成机制、空间结构、空间功能、人群行为与布局模式特征,总结了古村落街巷空间收放与转折、多中心平衡、多义复合的特征。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目前住宅建筑面积呈几何式递增。城市人口的激增,对住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满足了温饱问题后,人们越来越多的将注意力转向作
在空间-时间-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城市空间充满了复杂性。本文基于空间句法城市空间量化分析平台,围绕城市空间中结构和多样性共存这一主题,对这一复杂性问题行了实证探讨。  
住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汽车拥有量的增加等原因,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问题口益突出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城市的沿街住宅,由于建筑一侧直接面向
本文从消费社会的现状入手,分析商品的独特性对市场的重要意义,并由此展开讨论建筑是如何作为商品来试图捕获垄断地租的。接着进一步阐述以图像为主要传播途径的广告与空间生产
城市特色是城市文化和经济发展的资产,是城市凝聚力和城市人民归属感的源泉,在当今快速全球化、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和创新城市特色是保护和创新本土文化、促进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有
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大约80年的历史,研究成果却已经非常显著,尤其近年来由于人文社科领域的相关研究不断繁荣,从不同视角展开的多层次探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古典园林及其艺术成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快速推进,小城镇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在其成长过程中,工业成为了推动小城镇发展的主导力量,而作为承载区域工业发展主体的工业园区也同时成为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区域间竞争日趋加剧,城乡差距日盏加大,城乡矛盾日渐突出,与此同时,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期,主要表现在农业效益不高,农民增收困难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进步,老龄化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各界人士都将焦点关注在老年人生活的环境需求上。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具有自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