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际分工逐渐细化和中间品贸易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额统计方法会对北京市贸易量具有放大效应,同时对北京市贸易结构造成扭曲,因此传统国际贸易额统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北京的贸易发展需求。此外,北京市依据其特有的经济,政策,资源等优势成为了总部经济聚集地,这使得传统的以经营单位所在地的贸易额测算方法不能真实体现出北京市的本埠贸易情况。因此运用贸易增加值方法剔除加工贸易的贸易放大效应和运用境内目的地及货源地的统计方法剔除总部经济对北京市贸易的影响对于探寻北京市真实贸易结构,明确在国际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将本文运用由工业增加值引申的贸易增加值方法,和以境内目的地及货源地口径统计方法,对北京市贸易结构进行重新计算并将其定义为北京市真实贸易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真实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间协调性,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计算出北京市本埠贸易的优劣势产业。在此研究结果上得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规模以上企业的贸易增加值占贸易额比重约为15%左右,表明规模以上企业的贸易增加值较低,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价值链低端。以贸易增加值口径衡量第二产业的贸易比重放大效应和第三产业的贸易比重低估效应差别在12%~19%,而农业的统计结果差距不显著,北京市贸易增加值率比重较高即贸易放大效应最小的行业集中在教育、金融、房地产,零售业、邮政、批发等服务行业。而加工业以及低端制造业是贸易增加值率比重较低的行业。并且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高估了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协调性。而北京市本埠贸易结构中服务业处于综合效率较高的位置,而因为统计口径的改变使得总部经济聚集的行业经济效率下降,成为劣势行业。因此应通过引入良性竞争促进服务贸易发展,进而提升北京市整体贸易效率。通过鼓励创新,增加农业贸易增加值并促使低端制造加工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改进统计方法,运用贸易增加值统计方法对企业起到正确的引导和警示作用,继续巩固总部经济,加强北京本埠上下游衔接。以此实现北京市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