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中动词性VV式单音双叠现象分析

来源 :渤海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greatbea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词性“VV”单音双叠形式在法库方言中比较常见,在东北方言区也比较常用。兼顾形式和意义,“VV”单音双叠式可以分成三类:“VV1”是单音节语素构成的重叠词或单音节双叠构成的叠音词,表示动作行为、言语声音、变化状态和心理感受;“VV2”是单音节动词构成的句法重叠,只表示动作行为;“VV3”是话语重复,只表示动作行为。从语义角度考察,“VV1”是重叠构词,多表示动作义或行为义,侧重描述状态;“VV2”是句法重叠,因此“V”的词汇意义不发生变化,语法意义发生改变,表示动量小、时量短、尝试或建议;“VV3”是话语重复,“V”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都不发生变化,仅产生语境意义,多表示动作行为的反复进行。“VV1”是动词,内部结合紧密,不可以变换为“V一V”“V了V”和“V着V着”;“VV2”是句法重叠,可以变换为“V一V”“V了V”,但不可以变换为“V着V着”;“VV3”是话语重复,不可以变换为“V一V”和“V了V”,只可以变换为“V着V着”。由此可见,“VV”式单音双叠只是同形结构,其中“VV1”是词,可从音节重叠或语素重叠角度进行构词分析;“VV2”是句法结构,可以进行句法变换分析;“VV3”是话语结构,“V着V着”也只能看作话语角度的变换。VV式的三种形式,其语用价值存在差异: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大部分“VV1”传递说话人的反期望信息,大部分“VV2”传递说话人的期望信息,“VV3”本身没有传递主观信息的功能,只是辅助主观信息的传递。从情感表达的角度看,大部分“VV1”表达说话人厌恶或反感的负面情绪,大部分“VV2”表达说话人委婉或轻松的正面情绪,“VV3”只有辅助情感表达的作用。
其他文献
量词是汉语中特色鲜明的一个词类,在人们日常交际中被频繁地使用着。除了固定专用的量词之外,量词群体中还存在着一类数量非常大而且来源开放的种类,那就是借用量词,故而名词
黄河冲积平原区地势平坦,软弱土层深厚。修建在该地区的高速公路多为填方路基,且填筑高度一般较高,而土质又多为粉土、粉质粘土,地下水位较高,因此路基容易发生各类病害。其
目前,党中央特别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虽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能源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此,本文着重分析了农村能源
面对国际法上缺乏统一明确的证明标准的现实,通过对国际法院判例的实证分析,发现国际法院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普通法系的证据标准体系,并通过对相同类型和性质的案件进行比较,
目的探讨评判性思维在完全植入式输液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12月对普外科肿瘤护士实施评判性思维能力培训,比较培训前后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操作技能达标
针对城市内涝灾害的频发,提出了一种即可消除内涝,又能快速排出雨水的雨水竖向分区排水系统。其设计是根据降雨由小到大的连续过程所产生的单位降雨量的厚度进行连续地分区排
由于中泰两国的关系日益亲密,汉语已经成为中泰两国合作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汉语热”现象也在泰国不断地发展,高考时选学中文系的学生也不断地增加。但是在泰国的汉语教学
被动句式在汉语和日语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句式,在很多情况下有相互对应的句子。但由于两种语言体系不同,两者之间也存在不少差异,有不同的种类与形式,使用方法也丰富多样。
共时循环链移的存在给基于规则的音系理论和基于制约条件的优选论带来了难题。前人关于复杂循环链移的研究大多关注闽南方言声调圈现象,这种声调圈要么涉及某种中和,要么包含
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在研究儿童的思维过程中提出的,经过40余年的研究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心理学家经过多次实验研究证实对实验对象实施元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