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制一种用于肩胛骨体部骨折的组配式外固定架,并对其生物力学特性进行评价,期待为临床手术治疗肩胛骨体部骨折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1)选取40具成人完整肩胛骨干性标本并编号(左18,右22),首先观察标本大体形态、局部解剖,再将肩胛骨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肩胛下角区、肩胛骨颈部-外侧缘上段区、肩胛冈内侧区,进行相关测量,用于确定进钉部位、深度;测量关节盂后缘中点至肩胛骨内侧缘长度、关节盂下缘至下角长度、肩胛冈内侧至下角长度,用于确定组配式外固定架连接棒长度,以上数据均用影像学和解剖学两种方法测量。量角器测量肩盂倾角,再另选成年尸体标本6具并编号(男4,女2),4%甲醛固定,测量肩胛骨与冠状面之间的夹角,用于确定进钉角度。(2)根据以上测量结果,设计针对肩胛骨体部骨折的组配式外固定架。(3)在肩胛骨干性标本中随机抽取12具(右8,左4),随机分为A、B、C三组,把标本体部用钢锯横形锯断,制成骨折模型,A组:在肩胛骨外侧缘距关节盂1cm处、距肩胛下角1cm处、肩胛冈内侧1cm处分别垂直拧入1枚外固定螺钉后用组配式外固定架固定,作为实验组;B组:用2块普通6孔重建钢板经预弯后分别固定内、外侧缘,作为对照组;C组:用1块普通6孔重建钢板经预弯后固定外侧缘,作为对照组。各组分别进行非破坏性及破坏性轴向压缩试验、扭转试验,记录数据。结果:(1)肩胛骨相关区域的测量值结果如下:肩胛骨与冠状面夹角(P)为34.7°±4.2°,范围在32°~39之间,肩盂倾角(O)为8.2°±4.7°,范围在2°~16之间,且均为后倾;关节盂后缘中点至肩胛骨内侧缘长度(L)为101.2±7.1mm,关节盂下缘至下角长度(M)为122.4±8.1mm,肩胛冈内侧至下角长度(N)为113.3±6.9mm;距肩胛下角1.0cm处厚度(A)为6.8±2.4mm,距关节盂下缘1.0cm、距外侧缘1.0cm处厚度(D)13.2±2.8mm,肩胛冈内侧1.0cm处厚度(J)为9.1±2.6mm,均支持螺钉固定,且三维CT和解剖学两种测量方法测量的结果无显著统计学差异。(2)根据测量结果绘图,选用304不锈钢生产出组配式外固定架,包括骨牵引针3枚,连接板3对,F臂3对,U型槽3对,连接棒3根,组装后外固定架可牢固的构成一个三角形,且三条边在同一个平面。(3)根据肩胛骨相关区域厚度测量结果,在肩胛骨外侧缘距关节盂1cm处、距肩胛下角1cm处、肩胛冈内侧lcm处各垂直进钉1枚,进钉深度均为突破对侧骨皮质后再进钉1.5个螺纹,进钉总深度分别为9-10、5-6、6-7个螺纹,然后用组配式外固定架装配,可见外固定架稳定、骨折端固定牢固。各固定方式生物力学测试结果如下:最大抗轴向压缩力分别为,A组:232.07±4.21N,B组:354.25±3.56N,C组:281.96±3.86N,最大抗扭转力分别为,A组:4.31±1.24N-m,B组:9.26±0.87 N-m,C组:4.00±1.37 N-m。A组抗扭转能力优于C组,低于B组;A组与C组抗轴向压缩力无明显差异,均低于B组。结论:组配式外固定架固定肩胛骨体部骨折能满足生物力学要求,与单重建钢板固定的效果相近,为临床过渡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