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采用锥形股骨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型全髋置换术的假体周围骨改建、临床疗效以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3年1月—2005年1月期间,采用锥形股骨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型全髋置换术的患者30例(33髋)。对术前及术后随访X线片的影像学资料,以及对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手术前、后假体周围骨密度的资料进行分析。同时测量患者的体重指数(BMI)、峡部外径、髓腔骨比率(CBR)、近端髓腔开大指数(CFI)和假体髓腔充填率,并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峡部外径、髓腔骨比率、近端髓腔开大指数以及术后早期Harris评分与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总骨密度变化率的关系。临床疗效采用Harris标准评定。且以股骨柄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翻修为终点,假体存留率采用Kaplan-Meier法评价。结果3例死于肺癌,余27例(30髋)获6~8年随访,平均7年。术后X线片测量显示12髋1年内假体下沉<1.5mm,无假体松动。增生性骨反应见于Gruen 2,3,5,6,11,12区;吸收性骨反应见于Gruen 1,3,5,7区。DEXA检查显示骨密度增加在Gruen 2,3,4,5区,骨密度减少发生在Gruen 1,6,7区。术后6个月内,Gruen 2,5区的骨密度增加速度最快(P<0.05),假体周围总骨密度减少较多(P<0.05)。术后6~12月,假体周围总骨密度恢复最快(P<0.05)。2年后各区骨密度改变趋于稳定(P>0.05),假体周围总骨密度基本无改变(P>0.05) ,只是骨量从股骨近端到远端呈区域性重新分布。患者的峡部外径是影响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总骨密度变化率的重要因素(P<0.05),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髓腔骨比率、近端髓腔开大指数对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总骨密度变化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早期假体周围总骨密度变化率与Harris评分呈正相关性(P<0.05)。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从术前42.56±7.34提高至最近随访时的91.32±6.02,大腿疼痛率为3.3℅,异位骨化Ⅰ度发生率为43.3℅,未发生Ⅱ、Ⅲ、Ⅳ度异位骨化,无骨溶解发生。假体7年存留率达100%。结论1采用锥形股骨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型全髋置换术,假体周围具有良好的骨改建模式,力学载荷传递情况良好。2采用锥形股骨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型全髋置换术,假体周围骨改建的程度主要与假体设计、材料、微孔涂层以及患者的股骨骨皮质厚度密切相关,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髓腔形态以及骨质疏松等无相关性。3采用锥形股骨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型全髋置换术,术后早期假体周围骨改建的程度越好,其临床疗效越好。4对于各个年龄组的患者,采用锥形股骨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型全髋置换术后中期临床疗效均优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