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床煤温和气化过程中硫、氮迁移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zzz21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煤炭储量巨大,远超石油和天然气。在可预见的未来,煤炭依然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煤气化技术是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的龙头技术,发展煤气化技术对于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是高碳燃料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流化床煤气化技术应用前景广泛,且由于煤种适应性强、操作温度适中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但在流化床气化过程中,煤中的硫、氮会释放至气相,形成气相含硫、氮的污染物,这些气相硫、氮污染物不仅会造成下游设备腐蚀、催化剂失活、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而且限制了煤气的应用领域、增加了制气成本。此外,由于缺乏合适的调控手段,当上游煤种更换时,下游煤气净化系统难以完全与之匹配,未能充分发挥流化床气化煤种适应性强的技术优势。基于此,本文利用不同尺度的试验平台研究了气化过程中硫、氮的迁移规律,并在工业循环流化床气化炉上开展了试验,采集了实际运行数据加以验证。首先,在热重质谱联用仪上进行多种半焦的气化试验,探究了气化过程中硫、氮的释放规律。随后,在小型鼓泡流化床上研究了反应氛围、温度、氧碳比和蒸汽碳比等参数对煤气化过程中硫、氮迁移规律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多个参数对石灰石固硫效果的影响。接着,在循环流化床小试试验平台上研究了温度和操作参数的耦合影响,掌握了流化床气化过程中硫、氮的迁移规律。最后在工业循环流化床气化炉上进行试验并采集数据进行分析,验证了所得规律的准确性。在热重质谱联用仪上,利用半焦和石墨开展了 CO2气化试验,探究了不同气体组分的释放温度区间。试验结果表明:SO2是主要的气相含硫污染物,HCN是主要的气相含氮污染物。HCN的释放温度区间与失重温度区间紧密相关,但NH3、NO、NO2基本没有生成。H2S析出温度与H2的峰值释放温度相近,COS的析出温度区间与CO的相近,COS的形成与CO有关,H2S主要来自于分解的硫与氢原子的结合,SO2主要来源于稳定的有机硫和硫酸盐的分解。硫的释放的主要受到气化反应的影响。通过不同组分释放温度区间的关联,进一步探索了气化过程中硫的释放路径,高温下分解的硫有一部分会与煤气中的CO或H2结合形成COS或H2S释放至气相,而另一部分硫则会与周围的半焦重新结合,形成热稳定性更好的有机硫,从而固留在固相中。当温度进一步升高,碳基本消耗完全,有机硫大量分解,并以SO2的形式释放至气相中。在小型鼓泡流化床上进行了煤气化试验,研究了不同参数对硫、氮迁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型鼓泡流化床煤气化过程中,主要的气相硫是H2S,其次是COS,仅有少量的硫以SO2和CS2的形式释放出来。相较于热重-质谱联用试验,鼓泡流化床气化过程中CO/H2的浓度更高,且气固接触时间更长,促进了H2S和COS的生成。同时,氮基本没有释放,导致NH3和HCN并未能检测到。不同反应氛围下,空气气化过程中硫的释放率最高;而在蒸汽气化过程中,气相硫中H2S的比例(H2S/Sg)最高。富氧水蒸气气化过程中,随着温度、氧碳比和蒸汽碳比升高,碳转化率和硫释放率增大。气相硫中H2S的比例与温度和蒸汽碳比的变化趋势一致,与氧碳比的变化趋势相反。硫释放率的变化趋势与碳转化率的变化趋势一致。气化过程结束时,H2S和COS的转化反应远未达到平衡,且COS的产率过剩,H2产率提高会促使COS转化为H2S。同一工况下,底渣和飞灰中硫、氮形态的分布类似,飞灰中基本不存在黄铁矿,而且随着碳转化率增大,有机硫的含量下降;氮的迁移也类似,随着碳转化率的增大,热稳定性较好的N-6,其含量增大。在流化床气化过程中,硫的释放不仅与碳转化率密切相关,还与煤中硫的赋存形态相关。石灰石加入后,在蒸汽碳比相同时,H2产率提高有利于促进石灰石固硫,蒸汽碳比改变时,石灰石的固硫效果存在最佳值。在循环流化床小试试验平台上进行了煤气化试验,研究了温度和操作参数耦合的影响,进一步完善硫、氮的迁移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循环流化床气化过程中,气相硫产率:H2S>COS>CS2。气相含氮污染物主要以NH3的形式存在,而HCN的产率极低。相较于小型鼓泡流化床,循环流化床的气固混合更为剧烈,半焦分布更均匀,SO2更容易被半焦还原,同时也增大了半焦与H2的接触,促进了 NH3的生成。结合小型鼓泡流化床的试验结果,在流化床气化过程中,H2S和COS的转化反应未达到平衡时,氢气产率最高的点也就是H2S/COS最高的点。在研究范围内,石灰石加入后,氧碳比的增大促进了气相硫脱除率的提升,而蒸汽碳比的增大则降低了气相硫的脱除率。固相硫的迁移规律与鼓泡流化床气化过程中的基本一致。至于氮,NH3的产率随氧碳比的增大而减小,同时随蒸汽碳比的增大而增大;而石灰石的加入对NH3的影响不大。碳转化率和固相硫、氮形态的分布均会影响硫、氮释放。在工业循环流化床上进行了煤气化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蒸汽碳比的升高,碳转化率和硫释放率都增加,主要的气相硫为H2S和COS。随蒸汽碳比的升高,H2产率增大,H2S和COS的转化反应更接近平衡,增大了 H2S/Sg。主要的含氮污染物为NH3,且随着蒸汽碳比的升高,氨氮的产率增大。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国际和国内艾滋病服药依从性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文献来源,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分析发文量、国别、机构与研究核心和前沿。结果共纳入WoS文献5 383篇、CNKI文献1 098篇。国内研究较国际起步晚,但二者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美国发文量位居首位。研究热点集中在影响因素和干预手段,国际相对国内有更多的
学位
本翻译报告的翻译内容选自教育研究报告Assessing Underserved Students’Engagement in High-Impact Practices(《受教育不足学生参与高影响力教育实践的评估报告》)中的第二部分。本章节通过开发探究式的模型,探索评估受教育不足学生参与高影响力实践的定性方法。该文本属于信息类文本,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主要选取了归化策略和交际翻译理论对译文进行指
1.南极普里兹湾海域的磷虾和纽鳃樽在空间分布上磷虾密度较高的站位几乎全部位于64–67oS之间。各航次中站位之间磷虾密度变异较大,大多数年份磷虾密度最高和最低值之间相差两个数量级。除2007/2008年未采集到南极磷虾外,从1999/2000到2009/2010年高速采集器和IKMT均采集到幼体后期磷虾。南极磷虾密度年际变化明显,高速采集器采集的南极磷虾平均丰度和生物量最大值为1442.3ind/
多细胞趋磁原核生物(Multicellular magnetotactic prokaryotes,MMPs),是一类由10100个含有磁小体的细胞聚集而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趋磁微生物,是研究生命起源与进化、细胞分化和生物矿化的模式生物。目前仅报道了两种形态的MMPs,分别为桑葚型(多种)和菠萝型(仅一种)。本研究利用生态调查手段,分别在荣成月湖、晋卿岛和法国马赛的潮间带沉积物中,发现了3种菠萝型M
燃气轮机气路故障诊断可以提供早期故障预警,合理安排维修计划,以保障燃气轮机安全高效运行。三轴式燃气轮机结构复杂,非线性特性显著,对其进行气路故障诊断极具挑战性。目前,燃气轮机气路故障诊断方法的识别准确率受限,同时对于气路与传感器耦合故障诊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技术途径。本文针对三轴式燃气轮机,重点开展气路故障识别、气路故障程度评估、气路与传感器耦合故障诊断等研究工作,提升气路故障诊断的准确性,稳定性与
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日益严峻,二氧化碳减排的任务迫在眉睫。发展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燃烧,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近十年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可再生能源间歇、分散的自身特点导致其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化石能源。太阳能热化学技术可以将太阳能用于制备氢气,氢能是一种零碳排放的高密度能量载体,发展高效、清洁、可持续的太阳能热化学制氢技术,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加速能源结构转型
在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愈发的强调能源与环境的协同发展。氢能的高效制备与利用是当前国际发展与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沿方向,全球的主要国家都高度重视氢能的发展,甚至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国家的整体能源系统中,氢能也成为了未来国家能源战略与能源规划中重点研究的内容。化石燃料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能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现以天然气为主的化石燃料向氢能的高效转化则对目前发展清洁能源体系具
近年来国际上针对燃气轮机燃烧室提出的微混燃烧(Micro-mixing Combustion,MMC)技术成为研究热点,其是一种通过缩小燃料和空气流动混合尺度,达到强化出口均匀性实现低NOx燃烧的技术。常规天然气贫预混燃烧室主要通过旋流结构促进燃空混合,以及在喷嘴出口逆压梯度诱导高温烟气回流实现稳焰,而微混燃烧器内燃料和空气多以交叉射流或同轴射流的形式混合,一般不具备空气或燃料旋流结构,因此微混燃
多相介质分布广泛存在于工业生产过程,例如原油运输过程中的油/气/水多相流,制药行业中流化床内颗粒干燥过程中的含水气-固分布等。上述多相流动状态的监测对过程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如石油/天然气运输管道内水的存在会给多相流的运输带来巨大的风险;流化床颗粒干燥过程中,维持稳定的流动状态是保证过程高效安全的首要条件,当高含水率颗粒流化停滞时,往往会发生颗粒的凝聚,伴随着传热传质水平的下降,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