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的微细结构改变,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高的全身骨骼系统疾病。骨质疏松症作为最常见的疾病,被认为是世界上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疾病。骨质疏松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比较复杂,现代医学对此尚没有满意的治疗药物,而中医药因为其整体治疗的观念及副作用小的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注意。广东省中医院骨科长期使用的纯中药制剂“骨松安胶囊”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证明,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疗效满意、副作用小的特点。本文在总结中西医对骨质疏松症研究概况的基础上,进行骨松安胶囊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旨在探讨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和骨松安胶囊的治疗效果。 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对近几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加以归纳总结。较为详细地阐述了骨质疏松症的含义与分类,认为本病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种。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可分为二型: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其发病机理与雌激素分泌不足以及衰老引起的机体机能减退有密切的关系,此外,维生素D受体(VDR)的缺乏、甲状旁腺素(PTH)分泌不足、活性维生素D合成减少、降钙素(CT)分泌减少、雄激素、生长激素及某些细胞因子如: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白细胞介素(IL)等功能的失调,亦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骨质疏松症仍没有一个公认的诊断标准,骨密度是其诊断的主要参考指标,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骨钙素、尿羟脯氨酸、尿吡啶酚等生化检测指标是进行骨质疏松鉴别诊断时重要的参考指标。西药方面,主要有骨形成促进剂、骨吸收抑制剂、骨营养剂三类药物。骨质疏松症相当于中医学的“骨痿”,根据中医“肾主骨”理论,骨质疏松属肾虚,而以阳虚为主。故临床上以补肾为大法。此外,针灸等理疗措施也能取得好的疗效。 第二部分是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记录其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计分、血清碱性磷酸酶(AKP人尿毗淀酚炉YD)及骨密度③ho的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的中医证候记分、Agn、PYD和BMD的水平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分别使用骨松安胶囊和罗钙全治疗3个月后再检测上述指标,除BMD外,统计学意义显著,说明两种药物均有较好的疗效;组间比较显示,中医证候计分骨松安胶囊组较罗钙全组为优,且前者的副作用明显较后者小,而失访率相近。较为详细的临床资料显示,所有失访的病例均属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因此,可推测骨松安胶囊和罗钙全胶囊较适合于轻、中度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对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应联合其他治疗措施。 第四部分为讨论部分。首先阐述了骨松安胶囊的组方依据及方药分析,认为本病属肾虚,而以阳虚为主,故临床以补肾温阳为法则,药用淫羊蕾、巴朝天、熟地、熟附子、肉桂等药物,治疗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效果良好。其次对临床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骨松安胶囊和罗钙全均有良效,但前者更为有效,并且骨松安胶囊具有副作用小,宜于服用的优点。第三,我们对骨松安胶囊的作用机制作了椎测,认为它能够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此外,某些中药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及具有类激素样作用亦有助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最后指出了本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症状体征的量化难以真正客观化、临床研究中患者的依从性难以控制、临床观察的时间较短,难以评价其长期疗效、骨松安胶囊的具体作用机理不甚清楚等,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