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血压正常伴右心室功能不全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比较采取不同治疗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临床转归,以提高对血压正常伴右心室功能不全的急性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治水平。方法:选择河南科技大学一附院2010.01-2013.12期间住院诊治并明确诊断为急性肺血栓栓塞的患者168例,男性100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64.0±11.6岁。遵照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由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确诊的肺栓塞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是否存在右心室功能不全(RVD)将血压正常的168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血压正常伴RVD和血压正常不伴RVD组。血压正常伴RVD组68例,其中男36例,女32例,平均年龄62.5±13.6岁。血压正常不伴RVD组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平均年龄66.8±9.3岁。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病、临床表现、相关辅助检查进行比较分析。RVD组又分为溶栓组和抗凝组,对其近期疗效及治疗6月后临床转归给予比较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SPA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定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病三个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胸痛、呼吸困难、紫绀、晕厥、颈静脉充盈、呼吸频率、S2亢进、心率、心包和(或)胸腔积液、血气分析、BNP、心电图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VD组中29例患者先给予溶栓,而后序贯抗凝治疗;39例仅给予抗凝治疗。溶栓组治疗7天后临床指标(肺泡动脉氧分压差、肺动脉收缩压)改善程度显著大于抗凝治疗组患者。先溶栓而后抗凝治疗的患者与单纯抗凝治疗的患者相比,小出血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两组均无危及生命的大出血。溶栓组与抗凝组治疗6月后复查合并肺动脉高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比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栓塞复发、死亡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临床上表现为发绀、呼吸困难、晕厥、心动过速、P2亢进、颈静脉充盈以及心电图提示右心室压力负荷增重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应该尽快行超声心动图和BNP检测以利于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和危险分层。中危组的肺栓塞患者因右心室的受累情况不同,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亦不同。其是否给予溶栓治疗应从两个方面考虑:(1)中危组的病情是否偏重,是否存在严重的右心功能不全、严重的呼吸困难、大面积心肌损害;是否出现了新的血流动力学紊乱;(2)出血风险是否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