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松针刺盘孢致病力分化分析与砂梨抗性测定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521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炭疽病是近些年在南方梨产区导致异常早期落叶的主要诱因,不仅造成当年减产且影响到翌年的生长,严重威胁梨产业的发展。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梨炭疽病主要由刺盘孢(Colletotrichum)所致。本研究主要开展梨松针刺盘孢(Colletotrichum fioriniae)致病力的分化分析及砂梨对该病的室内抗性测定,为深入研究松针刺盘孢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为筛选和应用抗炭疽病的梨品种提供依据。取得结果如下:
  1.松针刺盘孢致病力室内快速测定方法的建立。采用松针刺盘孢CFi-94菌株的菌丝块和分生孢子悬浮液,对离体翠冠梨叶片和黄冠梨果实分别进行不同方式的有伤接种。结果显示,用菌丝块对叶片接种,经不同针刺处理的发病率均为100%,但在其正、反面的症状表现有异,反面病斑大小基本相同,而正面不同针刺处理的病斑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用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叶片,经1针和3针针刺处理的未发病,而经6针和10针处理的正面发病率分别为90%和30%,反面分别为30%和10%。用菌丝块和分生孢子悬浮液对果实接种,经不同针刺处理的发病率均为100%,但各处理的病斑大小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叶片正面经1针刺伤处理后接种菌丝块的效果较好,可用于梨松针刺盘孢致病力的室内快速测定。
  2.松针刺盘孢致病力的分化分析。釆用砂梨金水1号品种的离体叶片,正面经1针刺伤处理后接种菌丝块的方法,对来源于我国6个不同砂梨产区的梨松针刺盘孢98个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来源于不同地区和梨种的菌株所产生的病斑大小存在差异,经聚类分析可分为三类,其病斑大小分别为0.2cm~0.5cm、0.6cm~1.1cm和1.2cm~1.7cm。据此可将98个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划分为弱致病型(WP型)、中致病型(MP型)和强致病型(SP型)三种类型,其中SP型菌株有6个,占6.1%,MP型菌株51个,占52.1%,WP型菌株41个,占41.8%。来源于不同地理、梨种和梨组织的菌株之间,其致病类型的比例均存在明显差异。
  3.砂梨抗性的测定。采用强致病型菌株CFi-12和CFi-11,通过离体叶片正面经1针刺伤处理后接种菌丝块的方法,对26份砂梨种质资源的抗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两个菌株在不同梨种质资源的离体叶片上产生的病斑长度存在明显差异,经聚类分析可分为三类,其病斑长度分别为3.4mm~4.5mm、4.8mm~5.3mm和5.4mm~6.5mm。据此可将26份供试资源的抗性划分为抗病、中等抗病和感病三种类型,其中抗病资源6份,占23.1%,中等抗病资源8份,占30.7%,感病资源12份,占46.2%。
其他文献
T2A-1水稻是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的转Cry2Aa基因抗虫水稻品系,对鳞翅目幼虫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控效果。青翅蚁形隐翅甲是水稻田中常见的天敌昆虫,成虫和幼虫均具有捕食能力,在捕食植食性害虫的过程中会摄入Bt蛋白。因此,转Cry2Aa基因水稻对青翅蚁隐形翅甲的安全性评价十分重要。本研究通过高剂量Bt蛋白饲喂实验、三级营养关系Bt蛋白传递实验,研究了转Cry2Aa基因水稻及高剂量Cry2Aa蛋白对青翅蚁形隐翅甲生长发育、生殖等相关生命表参数的影响,通过Westernblot检测青翅蚁形隐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又称瓜蚜,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蚜科(Aphididae),世界性分布。棉蚜的寄主范围很广,据记载的寄主植物有600多种,分属70多个科。由于棉蚜长期嗜食不同的寄主植物而形成了多种寄主生物型,主要包括棉花型(锦葵科型)和黄瓜型(葫芦科型)。虽然国内外对棉蚜的寄主生物型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一些关键问题仍然没有很好地回答,如瓜类作物的初浸染源问题等。本文重新评价了棉花型和黄瓜型棉蚜对新寄主的适应性,比较了有翅棉蚜和无翅棉蚜对新寄主的适应力,初步研究了
磺酰脲类除草剂(Sulfonylurea herbicides,SUHs)是一类使用广泛的除草剂,对哺乳动物低毒,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为降低其施用后给人类健康带来的潜在风险,迫切需要开发一种灵敏度高、快速、准确的分析方法来检测环境、食品中的SUHs残留。磁性固相萃取技术(Magnetic Solid Phase Extraction,MSPE)是一种利用磁性材料作为吸附剂的新型样品前处理方法。磁性吸附剂材料在MSPE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围绕新型磁性材料建立MSPE技术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聚多巴胺(P
番木瓜(Carica papaya)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水果之一,在运输、贮藏期间易受病原真菌侵染引起果实腐烂,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本研究开展番木瓜采后病害调查,病原菌鉴定;筛选采后主要病害的有效防治药剂;探究采后主要病害对番木瓜果实生理及品质变化的影响,为今后研究番木瓜果实采后病害防控和保鲜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番木瓜采后病害调查、病原菌鉴定及首次报道主要病原菌短小炭疽菌(Colletotrichum brevisporum)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经过对番木瓜采后病
大气中CO2浓度的升高不仅会导致植物体内营养物质发生改变,还会对植食性昆虫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本研究以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作为研究对象,设置三个CO2浓度(当前对照CO2浓度380μL/L本世纪中叶CO2浓度550μL/L和本世纪末CO2浓度750μL/L),以棉铃虫体内提取和培养的高产纤维素酶细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切入点,研究在不同CO2浓度下枯草芽孢杆菌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繁殖和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1.不同CO2浓度下棉铃虫肠道产酶菌的筛选及酶活力测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其病原菌为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目前已经成为研究病原真菌与植物互作的模式真菌。稻瘟菌通过形成功能性的附着胞穿透寄主表皮,进入寄主细胞进行侵染,因此功能性附着胞的形成对于其成功侵染至关重要。在稻瘟菌附着胞发育过程中,分生孢子中储存的脂滴(lipid droplet)将会被利用,其中三酰甘油将被降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而脂肪酸最终降解为乙酰辅酶A用于黑色素等的合成,甘油和黑色素层帮助附着胞形成膨压,进而穿透寄主。但是,真菌中脂滴是如何被有效利用的,其调
生殖滞育是许多昆虫躲避不利环境维持种群繁衍的环境适应策略,研究生殖滞育调控机制对于开发基于发育调控的天敌繁殖策略和害虫防控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雌虫滞育特征明显,生殖滞育的内源调控机制研究主要在雌虫中开展,然而关于雄虫的生殖滞育特征、生理学和分子调控机制鲜有报道,昆虫雌雄虫之间是否存在保守的生殖滞育调控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以异色瓢虫雄成虫为材料,对其滞育生理特征及内源调控机制开展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滞育与非滞育异色瓢虫雄成虫的内生殖器官形态差异
  比较滞育和非滞育异
昆虫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 OBPs)可检测和运载气味分子,在气味分子的特异性结合和选择运输上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如果探明OBPs的功能及与气味分子的结合机制,则可为通过测定OBPs与配基结合能力进而筛选对昆虫可能具有行为活性的物质奠定基础。为此,本学位论文以林业重要害虫松褐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Hope为研究对象,在课题组已构建的松褐天牛转录组的基础上,分析了其OBPs基因MaltOBP1和MaltOBP18的表达特性;利用荧光竞争结合和圆
植物生防内生真菌可通过与病原菌竞争生态位和营养物质、产生具有拮抗活性的代谢产物、诱导寄主产生系统抗性等方式来抵御病原菌的危害。所在实验室前期从臂形草(Brachiaria brizantha)中分离得到了一株专利帚枝霉属内生真菌SarocladiumbrachiariaeHND5菌株,该新菌株可产生挥发性抗菌物质,对多种热作病原真菌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HND5菌株基因组中存在激发子蛋白编码基因SbES。本研究以HND5菌株SbES基因编码的激发子蛋白SbES及其挥发性抗菌物质为对象,
水芹叶象甲Hyperasp.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叶象甲属Hypera,是水芹上重要的食叶蛀茎害虫。幼虫和成虫均嗜食为害水芹茎叶,造成水芹减产,严重时会毁灭整片水芹田。国内目前尚未对水芹叶象甲的生殖系统及繁殖特性进行相关报道和研究,本论文对该虫的生殖系统构造、生殖相关行为(求偶、交配和产卵)的特性和节律、产卵选择性进行了研究,以期明确该虫的生殖系统构造及繁殖特性,并为进一步研究其生殖系统打下基础,为利用其繁殖特性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