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农业是受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制约且经济效益相对低下的弱势产业。循环农业是我国近年来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农业发展中,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和再修复为基本原则,依靠科技手段、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式。发展循环农业不仅可以提高安徽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质量,更有利于推动安徽省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总值排全国第十位。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的起步在全国也算较早,近年来也一直致力于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安徽省拥有较优越的自然区位、良好的生态条件及较强的科教技术能力,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有限、环境逐渐恶化、农用废弃物利用率低、农技推广与实践应用力度不够等多重压力。因此,为提高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加快推动安徽省循环农业的发展。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加权函数法,构建了目标层(A)、控制层(B)、具体指标层(C)评价体系,A层为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B层选择了社会经济发展(B1)、资源减量投入(B2)、资源循环利用(B3)、环境资源安全(B4)、人口系统(B5)五个指标。C层根据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能性选择了21个指标,对安徽省2001-2011年循环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横向选择中部地区6个省份和安徽相邻省份山东、江苏、浙江共9省进行比较,考察安徽省在中部地区循环农业的发展水平情况,并根据2011年的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对其制约发展的障碍因素和障碍度进行分析,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纵向分析得出:2001-2011年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B1)、资源循环利用指标(B3)呈明显上升趋势,而资源减量投入(B2)、环境安全(B4)、人口系统(B5)则呈水平或下降趋势。横向比较得出:安徽循环农业尚处于中等发展水平,从相关数据分析看,农业社会经济发展稍稍滞后,资源循环再利用效率数值较之其他省份稍低,其他因素的正效应较之其他省份并无明显优势。(2)从2011年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障碍度分析看,农用物质(化肥、农药)过多的投入、耕地面积的减少、能源过多用于农业、水资源总量的减少等因素制约了安徽循环农业的发展。(3)鉴于以上分析,针对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循环农业思想理念形成,引导农民参与发展;二是健全循环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如节能减排技术、再利用再循环技术、信息技术、农业生产技术等助推循环农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循环农业保障体系,包含法律、政策、金融等几个方面,确保循环农业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