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民族博物馆视觉形象设计研究 ——以贵州堂安生态博物馆为例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ig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始于法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旨将社区空间内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协同发展,以活态保护的形式促进社区文化的存续。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旅游市场的快速推进,人们对文化体验与精神文化需求的提高,生态博物馆作为自然景观、历史古迹、民族风俗的核心载体,将是地域文化传播的关键形式和重要的传播载体。随着生态博物馆被广泛认知,生态博物馆的信息传播显得迟缓,同时缺乏民族特色和视觉美感的视觉形象既破坏了整体美感,又使地域文化受到侵蚀,趋同化的趋势也愈加明显。堂安生态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侗族生态博物馆,它的建设是侗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存续和发展。本文以堂安生态博物馆为例,结合堂安生态博物馆的现状,通过对生态博物馆元素的梳理进行视觉形象的设计实践,构建民族文化为核心的视觉形象系统,改善不良开发现状,引导外来游客与文化之间产生精神碰撞。研究以基本概念出发,对国内外博物馆文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索文化空间博物馆视觉形象构建方式。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等调研方法,对堂安生态博物馆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受众群体进行需求分析,寨内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合。最后,结合阶段研究成果进行堂安视觉形象系统的设计实践。以期通过堂安生态博物馆视觉形象设计进行研究,推动生态博物馆视觉形象系统构建,为生态博物馆本土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新路径。
其他文献
本文的研究议题是新世纪以来菲律宾城市女性的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菲律宾城市女性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女性经济权利的实现和社会地位的提高,还深刻地影响着菲律宾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社会的文明进程。但新世纪以来,菲律宾城市女性由于经济、文化、社会等原因,在就业方面面临着严峻挑战。因此,对新世纪以来菲律宾城市女性的就业状况和影响城市女性就业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
英国十九世纪初期著名女性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的小说《爱玛》(1815)和英国当代女性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1939-)的小说《磨砺》(1965)都揭示了两性关系和婚姻的主题,也刻画了具有相似之处的女主人公。但由于社会时代背景和作家个人经历的差异,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位女性作家在作品中所选择的建构叙事权威的叙事策略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目前,学界已对这两部小说的女性主义思想、写作手法
针对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和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1994年我国《劳动法》首次规定对劳动关系的管理实行书面劳动合同制度,然而实施效果并不明显。2007年《劳动合同法》将书面劳动合同制度上升为国家强制性规定,并对违反该规定的行为独创性地配套实施“二倍工资”制度。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定性要求和“二倍工资“支付这一惩罚性的责任承担方式,不仅使国家相关行政部门能够强力介入劳动合同的审查,同时在提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的经济开放程度、吸引外资能力都在逐年提升,凭借着充足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政府通过引入带动力强的企业在广西设厂区,带动相关配套行业发展,形成“品牌+代工+料件”的价值链模式,承接东部地区转移过来的制造业,经生产再出口转销至国外,这一环节不仅增加了广西在国内的价值创造,也增加了广西对外出口的价值。但是广西目前仍然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环节,获取利益的方式
如何实现传统民间艺术的创新性转化和创新形发展,挖掘其社会应用价值,让传统民间艺术融入现代生活,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去传承和创新民间艺术,已经成为一个可持续研究的重要设计课题。本文通过对大方漆器民间艺术和电子产品市场的分析,以大方漆器的视觉艺术元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中外文献分析,从大方漆器的历史、工艺特色、图形样式、造型和色彩特征切入,分析其衣钵传承的传统造型规律和样式,提取具有地域文化特
牙舟陶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发展历史,2008年被评为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牙舟陶的发展由于地理、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至今在民间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制陶技艺,作为中国陶文化发展的“见证者”,被称为中国古陶的“活化石”。牙舟陶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到达了一个新的顶峰,从90年代开始由于技术创新不够、产品定位模糊、生产类型单一等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牙舟陶技艺及生产逐渐萎缩。自党的十八大以来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关键时期,然而在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人日益增强的自我意识碰撞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出现了学生主体性发挥不足与学生主体性发挥过度并存的现象。由于思想政治课在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引导性,使得单独解决这两方面问题有失偏颇,因此本文将这两方面问题整合为学生失度主体性现象,进而针对这一现象提出改善措施,期望使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学生主体性达到适度的状态。本课题基于高中思想政治
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教育经验的总和,是我国古代教育智慧的精华,也是启迪现代教育的文化之根。挖掘《论语》中的教育智慧,是永恒的话题。《论语》篇目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意在让教师传承古典文化,学生感受《论语》精神内涵。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论语》选文经典,内容丰富兼具时代性,符合当下的学生心理和教学阶段。探寻教材中的《论语》教育智慧能帮助师生实现教材中《论语》选文的最大价值。在结构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降到了8%以下,此后总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经济增速降至6.6%,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由此中国经济也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动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必然对我国就业产生影响。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就业问题一直是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如何实现产业升级和促进就业的协调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长,具有更高收入的消费者对消费品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不仅消费品种类繁多,消费升级换代速度也在加快。但是,与快速提高的质量需求相比,中国消费品质量增长缓慢,假冒伪劣现象仍屡禁不止。针对该问题,本文主要从市场结构与政府规制两方面讨论消费品质量的决定因素、作用机理以及提升消费品质量的有效途径。首先,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市场结构、政府规制、消费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