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健康教育对7~14岁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自我管理行为、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影响的干预效果,为改进学龄期哮喘患儿的健康教育方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类实验性研究、方便抽样的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4月-2019年9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68例学龄期儿童,按接诊顺序奇偶数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患儿。两组患儿均在入院24小时内发放调查表、问卷及量表(一般资料调查表、支气管哮喘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调查问卷、哮喘儿童自我管理量表、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儿科哮喘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进行基线调查。实验组患儿根据其提供的调查表、问卷和量表,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个性化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健康教育互动手册》,为患儿开展PDCA循环健康教育;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及出院指导,离院后进行常规随访和健康教育。两组患儿在出院后第1个月、第3个月时再分别发放问卷和量表,评价哮喘儿童自我管理量表、Morisky用药依从性量表、儿科哮喘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等观察指标的干预效果。结果最终67例患儿完成了本次研究(包括实验组34例,对照组33例),对照组随访失访率2.94%,总失访率1.47%。干预前,对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家庭情况及观察指标进行基线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前后两组观察指标比较:1.自我管理行为评分干预前后比较:(1)自我管理评分总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14.059,P<0.001),不同时点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59.106,P<0.001),组间与时点之间有交互作用(F=6.597,P=0.002)。(2)日常生活维度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1.671,P=0.201),不同时点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32.090,P<0.001),组间与时点之间有交互作用(F=5.030,P=0.009)。(3)疾病医学维度评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5.470,P=0.022),不同时点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33.380,P<0.001),组间与时点之间无交互作用(F=2.589,P=0.083)。(4)社会心理维度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3.723,P=0.058),不同时点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10.006,P<0.001),组间与时点之间无交互作用(F=9.697,P=0.061)。2.用药依从性评分干预前后比较: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4.551,P=0.037),不同时点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57.937,P<0.001),组间与时点之间有交互作用(F=5.004,P=0.010)。3.生活质量评分干预前后比较:(1)生活质量评分总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25.587,P<0.001),不同时点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87.957,P<0.001),组间与时点之间有交互作用(F=16.403,P<0.001)。(2)症状维度评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13.524,P<0.001),不同时点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28.345,P<0.001),组间与时点之间有交互作用(F=8.846,P<0.001)。(3)活动受限维度评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6.779,P=0.011),不同时点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53.320,P<0.001),组间与时点之间有交互作用(F=6.293,P=0.003)。(4)情感维度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3.965,P=0.051),不同时点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29.763,P<0.001),组间与时点之间有交互作用(F=4.926,P=0.010)。结论(1)基于PCDA循环理论的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学龄期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自我管理行为、用药依从性及生活质量。(2)为今后改进学龄期哮喘患儿的健康教育方式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