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资源空间配置视角研究了农村交通运输发展问题,提出了系统的农村交通运输发展思想。论文首先分析了交通运输的产出要素性质和资源配置功能。其逻辑框架是把交通运输看成是一个系统,交通运输的产出要素性质是其物理功能即“空间位移”社会经济化的结果,而其资源配置功能是产出要素作用集合为系统功能的结果。揭示了“运输”是交易行为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的属性,并把它作为认识其作用的一个理论视角。采用了从贸易与比较收益的视角来认识交通运输产出性质的方法,并概括了交通运输的产出要素作用。从空间与市场型态演化两个方面分析了市场与交通运输在资源配置上的关系,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与状况直接决定着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的空间范围与时效、产业深度与效率,决定着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能力,并提出了运输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动脉系统的观点。在农业资源配置理论上,对舒尔茨农业要素配置模式的划分进行了补充,根据要素均衡和要素配置的实现方式把它分为专业化产业区、传统农业和过渡型农业三大类,并分析了交通运输在不同要素配置模式中的作用。在两个阶段的“城乡一体化”的观点和基于系统论的城乡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城乡交通运输统筹发展思想。研究了价值型运输需求分析方法,包括:一、重新定义了运输需求的概念;二、证明了对于消费性运输需求量,无论是传统的运输需求模还是LES或ELES模型,用于交通运输消费等行业性需求分析或预测都存在不足,主要是指标的实物化和多因素造成的函数关系的不稳定性,认为应采用“收入——消费——运输消费需求”的分析路径,通过设置交通运输消费倾向,并引入持久预期收入和生命周期等理论模型可克服这些缺陷,建立了居民交通运输消费需求模型;三、对服务性生产运输需求,提出了利用投入——产出表和运输费用系数的测算方法。同时论文还取得了两项应用性成果:一是借助交通运输消费倾向对我国居民交通运输消费市场进行了区域划分;二是证明了交通运输消费倾向与第三产业发展程度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因此积极支持落后地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是缩小地区差距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基于农户行为模式和农业均衡分析了农村交通运输发展问题。提出一种评价公路投资的收入流量评价方法——资本-附加值比率。即根据已经形成新增产出能力的投资额与收入流量的增加值的实际比值,与均衡时比值相比较来判断投资效率状况。并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提出系统的农村交通运输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