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规则状台阶式加筋土挡墙的变形特征及优化设计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筋土挡墙具有施工简便、经济效益好、适应能力强、抗震性能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随着人们对加筋土挡墙高度需求的不断增加,台阶式加筋土挡墙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结构形式,被广泛应用在加筋土工程中。在进行加筋土挡墙的设计时,由于地形地貌的原因,加筋土挡墙会出现一些拐角部位,在这些拐角部位的加筋土挡墙,其墙体形态、布筋方式以及边界条件等与直线型挡墙不同,呈“不规则”状。国内关于不规则加筋土挡墙的规范还较为缺乏,也未体现该部位的特殊性,这就导致了设计时过于保守或不够安全,不能充分发挥加筋土挡墙经济安全的优势。
  本文以基金项目为依托,利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不规则状直立式和台阶式加筋土挡墙的三维数值模型,对直立式和台阶式加筋土挡墙变形特征的异同点及台阶式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和直线部位变形特征的异同点进行分析研究,并从减小变形提高挡墙安全性的角度出发,分析填料的选择、筋带的布置、平台宽度、台阶级数等因素对不规则状台阶式加筋土挡墙变形特征的影响从而指导实际工程,得到以下结论:
  (1)不规则状加筋土挡墙墙面顶部水平变形在拐角部位由垂直墙面和平行墙面两部分组成,直线部位只有垂直墙面的变形,这与直线型挡墙变形情况一致;挡墙在墙顶拐角部位变形最大,台阶的出现使拐角线水平变形出现分段现象,挡墙拐角部位变形量减小,与直线部位变形量差异减小,拐角部位“鼓肚”现象减弱,挡墙安全性提高。
  (2)台阶的出现减小了土工格栅拉应力值的大小,也改变了土工格栅拉应力的分布规律:直立式挡墙拐角线土工格栅最大拉应力在墙高中下部出现较大现象,在墙高中上部由拐角部位向直线部位延伸出现过渡范围;台阶式加筋土挡墙在各级挡墙墙高中下部均出现较大现象,并且在各级挡墙墙高中上部均出现过渡范围。不规则状加筋土挡墙顶部土工格栅最大拉应力在拐角部位呈“X”型,直线部位格栅最大拉应力与直线型挡墙分布规律一致。
  (3)直立式和台阶式加筋土挡墙潜在破裂面的位置和形状均不同:挡墙由墙底到墙顶,直立式挡墙潜在破裂面呈连续状态,台阶式挡墙潜在破裂面在墙高中上部向墙面剪出,形成相对独立的破裂面;台阶式挡墙潜在破裂面位置比直立式挡墙更深;台阶式加筋土挡墙各层土工格栅最大拉应力值比直立式挡墙小,整体变化范围小,格栅破坏程度小,挡墙安全性高。
  (4)台阶式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和直线部位的潜在破裂面的形状相似,都接近于对数螺旋线破裂面,不同于设计规范中推荐的“0.3H”型和朗肯破裂面,与极限平衡理论计算出的简化潜在破裂面比较接近;潜在破裂面的位置在拐角部位比在直线部位更深;台阶式加筋土挡墙拐角部位比直线部位的土工格栅最大拉应力值小,但分布规律基本相同。
  (5)在影响不规则状台阶式加筋土挡墙变形特征的因素中,台阶级数、填料的选择、平台的宽度、筋材的竖向间距对挡墙的变形特征都有明显影响,只有筋材长度对挡墙变形特征基本没有影响。根据本文的研究,为了优化挡墙设计,减小挡墙变形而提高其稳定性,一般选择粘聚力大于20kPa,内摩擦角大于30°的填料;在筋材的布置方面,竖向间距以0.4m~0.5m最佳,长度采用0.7H(H为挡墙墙高)13m,台阶级数设置为三级,平台宽度设计成3m~4m即可。
其他文献
安徽省淮南煤田是华东最重要的能源基地,煤田北部受到不同程度的岩浆侵入影响。岩浆侵入煤层不仅对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炭资源利用不利,还可导致热变质煤中部分有害微量元素富集,因此,研究煤地球化学对岩浆侵入的响应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受岩浆侵入影响的淮南煤田潘三矿4-2煤层为例,系统采集了某典型剖面上顶底板泥岩、热变质煤和侵入岩样品,同时一并采取了淮南煤田7个煤矿同一煤层未受岩浆侵入影响的煤样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了岩石样品的矿物组成,进而采用X射线
本文以黔西-滇东多煤层发育区中、高阶煤样为研究对象,利用土城和老厂先导区的18件煤样,运用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温液氮、二氧化碳吸附、高压等温吸附和激光拉曼等现代测试手段,对煤样孔裂隙分布和非均质性特征进行精细表征。同时利用覆压核磁和覆压渗透率测试技术分析了孔裂隙应力敏感性,揭示了中高阶煤样吸附孔、渗流孔和裂隙应力应变特征。并利用变体积压缩系数,构建了应力作用下的渗透率动态变化模型。此外,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了中高阶煤甲烷吸附、自然解吸、定压解吸和气驱水过程中吸附态甲烷和游离态甲烷的动态变化过程。综合上述
客观确定合采产层组中不同产层的产气贡献,是提高多类型煤系气合采效益的首要基础。面向这一产业迫切需求,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示范工程,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临兴-神府地区上古生界煤系气生产地质特征,探索了合采过程中气水分配规律及层间干扰机制,建立了合采贡献预测数学模型。
  分析测井响应,结合煤与岩石的变温变压电阻率、含水声波及等温吸附实验,建立了煤系储层物性和含流体性解释模型,据此分析了煤系致密砂岩气与煤层气合采地质特征。建立了煤层气与煤系致密气合采的产水量模型,结合敏感性实验,构建了合采储层兼容敏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二叠系山西组山2段煤系致密砂岩是上古生界气藏的主力含气层段之一,但物质成分多样、微观孔喉面貌复杂、物性变化显著,严重制约了储层质量评价与预测。论文以山2段煤系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储层岩石学特征、微观孔喉特征及成岩—孔隙演化特征研究,以揭示相似沉积相中致密砂岩储层的成岩—孔隙演化差异及机理,为储层质量评价与优质储层预测提供依据。论文取得以下创新认识:
  揭示了砂岩的三类孔喉配置模式以及物性响应。根据孔喉配置模式可将砂岩分为三类,Ⅰ类为粒间孔优势型储层,多种喉道类型共存,渗透
构造煤是煤与瓦斯突出的高危煤体,预先圈定其发育范围可为瓦斯突出危险性评价提供重要依据。然而,目前尚缺少有效的构造煤地球物理探测方法。为此,基于构造煤物性特点,提出构造煤井下激电探测技术,即在采煤工作面巷道或钻孔中采用激发极化法进行小范围构造煤探测。为探讨构造煤井下激电探测技术的可行性,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物理实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构造煤全空间激电场分布规律研究,阐明了构造煤激电探测技术的物理机制,探讨了构造煤井下激电观测方法,进行了构造煤井下激电探测工程实践。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中国是世界上页岩油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仅次于加拿大和美国。据估计,实际储备可能超过美国的储备。中国富含有机质的页岩分为三种:海相有机质页岩,海陆相互作用相有机质页岩,陆相有机质页岩和泥岩。然而,中国大陆陆相含油盆地的有机质泥页岩发展良好:渤海湾盆地的古近纪,松辽盆地的白垩纪,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的三叠纪。
  该研究利用测井资料,有机地球化学数据,岩心和岩石切割样品,X射线衍射和环境扫描电镜分析,试图全面评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湖相页岩油藏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重点关注烃的生成条件和烃保留特征,储
离层水害是一种危害性大的典型煤矿顶板水害类型,研究采动覆岩离层时空发育特征、揭示离层水害涌(突)水机理,建立离层水害危险源动态辨识方法,对于离层水害防控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采用现场探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物理模拟等方法,围绕采动覆岩离层时空演化特征、离层涌(突)水机理以及离层水害危险源动态辨识和防控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
  (1)根据鄂尔多斯聚煤盆地南部永陇矿区崔木煤矿的地质采矿条件和工作面涌(突)水特征,分析获得了崔木煤矿已回采工作面涌水为上覆含水层静储量释放水害类型
随着我国页岩气资源开采进程的推进,由于复杂的地质条件和页岩力学性质的限制,页岩气在开采过程中困难重重,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对页岩气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显得至关重要。其中,掌握页岩在不同工况下的断裂特性对于解决页岩气资源开采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育的层理结构使得页岩的断裂损伤过程十分复杂多变,复杂的开采条件加大了页岩气资源的开采难度。为了揭示不同工况下层理页岩的破坏损伤特征,本文以层理页岩为试验对象,设置了多种工况下层理页岩的三点弯曲试验,构建了加载-声发射-数字散斑系统,运用岩
我国西南部山地分布比较广泛,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都是在山区中进行的,但是由于交通的问题,经济发展等都受到了制约。为了开发西南部经济,修建了越来越多的道路交通等工程,虽然山区的道路大部分是修建在地势较为平缓的河谷地带,但是由于地势的复杂,有些道路的修建需要对山体进行开挖。道路的修建涉及到路基的开挖和放坡等,这使得道路沿线的斜坡裂隙发育较多,稳定性降低,导致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山区道路沿线是滑坡的频发地区,会造成道路损坏和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对道路沿线的滑坡进行研究,可以为道路滑坡的防治提供依据。本次研究区主要
钦州湾─杭州湾拼合带(简称钦─杭拼合带)是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之间的构造拼合带,记录了两侧板块之间的多次拼合裂解构造过程,构成了华南构造域的中轴,该拼合带对揭示华南大陆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一直是全球地质学者研究的热点。但是,该拼合带的地质构造年代老、晚古生代之后的地层覆盖厚、出露少、隐伏深,且经历了多期构造叠覆、改造变位和各时期岩浆侵入破坏,因此存在很多争论未决的地质问题,尤其是在西南段的广西境内。因此,非常有必要在该区域开展深部地球物理探测。
  地震层析成像能获取地壳上地幔的速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