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水平及意义及PLA的影响因素:分层分析不同类型的脑梗死患者PLA表达差异;探讨PLA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与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探讨PLA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关系。
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1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名对照者血清PLA进行检测,比较两组PLA表达的差别,分层分析不同类型的脑梗死患者PLA表达差异,同时分析脑梗死患者PLA的影响因素;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评估,根据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伴易损性颈动脉斑块组、伴稳定性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三亚组,分析血清PLA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间关系;采用头颅CTA对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和颅内动脉进行评估,根据颈动脉和颅内动脉有无狭窄及血管狭窄程度将脑梗死患者分为无狭窄和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三亚组,分析血清PLA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之间关系;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根据NIHSS结果将脑梗死患者分为NIHSS<4组、4≤NIHSS<8组和NIHSS≥8分组三亚组,分析血清PLA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之间关系。
结果:
1、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L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
2、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血清PLA水平高于小动脉病变型脑梗死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
3、伴易损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及伴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血清PLA水平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组患者,而伴易损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血清PLA水平又高于伴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伴颈动脉和颅内动脉重度狭窄及中度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血清PLA水平高于伴轻度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而伴重度狭窄的脑梗死患者血清PLA水平又高于伴中度狭窄的脑梗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5、NIHSS评分≥8分组和4≤NIHSS<8分组脑梗死患者血清PLA水平高于NIHSS<4分组脑梗死患者,而NIHSS评分≥8分组脑梗死患者血清PLA水平又高于4≤NIHSS<8分组脑梗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6、脑梗死患者血清PLA、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血小板粒细胞聚集体(PNA)和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A)水平均与年龄、入院时血压、血糖、LDL、CRP水平呈正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LA表达明显升高,PLA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型脑梗死患者中升高更为明显;PL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与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和狭窄程度密切相关;PLA可反应脑梗死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PLA表达增高不仅在脑梗死的发病中发挥作用,而且在脑的缺血和/或再灌注损伤过程中也可能发挥重要作用;PLA表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积极控制这些影响因素可能能够降低PLA表达,降低脑梗死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