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并备受关注。近年来,自然条件不断的变化结合人类对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的提高,人地关系矛盾问题逐渐显现。人类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及不合理的人为干扰使得土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又将深刻影响着生态环境脆弱性。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恰好生态脆弱性的特点就是受人类和自然双重因素影响。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不仅可以深入发掘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驱动型因素,更可以为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依据。本文以长白山地区为研究区,综合使用遥感影像数据、地形数据、自然条件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等多种数据源,集成使用文献法、层次分析法、遥感与GIS技术方法和VSD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等研究方法,分别获取了 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和生态环境脆弱性三期数据,通过上述基础数据,深入研究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演变机制、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时空演变情况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对策,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在2000-2015年期间,土地变化幅度较为明显,总变化面积的绝对值为908.74平方公里。其中增加面积最大的是林地,减少面积最多的是耕地,变化面积占原有面积比例最大的是建设用地,达到了 13.23%。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相互转化面积中,以林地和耕地互转最为明显。(2)研究区在2015年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水平处于中等,非脆弱区和一般脆弱区占据了 48%的总面积,但是仍有33%的总面积属于较脆弱区。脆弱性呈现西南部和东部高,东北部和南部低的整体格局。脆弱性较高的区域有延吉市、龙井市、图们市及其交界处,梅河口市、辉南县、柳河县及其交界处。脆弱性较低的区域是汪清县和临江市。15年间,研究区整体生态环境脆弱性是在上升的,只有西南部的一些城市在这期间脆弱值是以下降为主。(3)2000-2015年期间,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下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水平差异显著。林地以低强度脆弱区为主。耕地与林地相反,是以高强度脆弱区为主,但是近年来高强度脆弱区在变小,较脆弱区在增大。草地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格局呈现中等强度脆弱区占比较高,湿地的脆弱性格局分布均匀,但依然以很脆弱区为主。建设用地和裸地的土地面积有50%以上处于高强度脆弱区,生态环境较为严峻。(4)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整体上造成了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上升。导致生态脆弱性上升的土地利用/覆被转化情况多为林地和草地向其余用地类型转化,耕地面积转化以脆弱性不变为主,而建设用地和裸地向外转化几乎都会降低脆弱性,如2000年-2015年建设用地转化为林地时,所有转化面积的脆弱性都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