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是支持和帮助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重要手段。评价恢复重建效果与重建规划目标间以及不同主体预期需求差距是灾后恢复重建效果评价的核心目标。本研究针对重特大自然灾害,收集灾害信息、灾害损失信息和相关的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了解规划编制的依据、编制的内容和规划编制的特点,筛选出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效果评价的一级和二级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级指标进行解释及利用遥感监测和实地调研等手段对各指标完成度进行计算;以“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利用ISM(解释结构模型)对一级指标进行定量结构分析,建立多层递阶结构,确定指标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对重建效果评价指标的影响力进行排序,得到评价指标权重集;采用模糊统计法确定指标体系的隶属矩阵,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灾区恢复重建效果进行定量评估。主要结论如下:(1)构建以人为本、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长远目标,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与应急能力为核心的灾区恢复重建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人文价值、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和应急能力建设等6个方面的一级指标和37个二级指标体系,为灾后恢复重建效果评价提供评价依据。(2)构建灾后恢复重建效果评价模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构建灾后恢复重建效果评价模型:(1)选取灾后恢复重建效果评价指标。(2)运用解释结构模型(ISM)对评价指标进行定性研究。(3)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计算求得指标权重,构建灾区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书的效果评价定量计算方法,完成规划实现吻合度的评价。(4)根据制定的灾区经济.社会.生态恢复重建情况多主体参与调查表,采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了多主体参与评价的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效果的定量综合评价方法。(5)分析“一定性,两定量”的评价模型结果,对灾后恢复重建效果结果做出综合评价,该评价模型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为科学合理评估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效果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支撑。(3)通过对灾后恢复重建效果评价模型进行实例验证,对“8·7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进行灾后恢复重建效果评价,通过定性分析,灾后恢复重建效果评价要以基础设施重建和文化价值重建为出发点,以社会发展重建和经济产业重建为目标,通过对基础设施投资带动灾区经济的增长,重建效果直接表现则只是生态环境修复和应急能力建设两个方面。对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完成吻合度进行分析,舟曲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现吻合度为88.9%,评价效果为良好。(4)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应急能力四个方面完成多主体参与的恢复重建效果评价,分析得到在“舟曲泥石流”灾后恢复重建效果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中,评价结果从“优秀”到“差”,其中基础设施恢复重建、经济产业恢复重建和应急能力恢复重建效果的评价结果为“优秀”,说明灾后恢复重建中主要重建围绕住房建设等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恢复经济产业和提升应急能力为主要目标。在社会发展恢复重建和文化价值恢复重建的评价结果为“中等”,说明灾后恢复重建社会发展和文化设施恢复重建方面需要继续提升,增加资源倾斜。重点应该加强生态环境修复方面的恢复重建力度,恢复受损区域内的土壤和植被,保证恢复后的土壤具有一定肥力和植被覆盖率;恢复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群落,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力和生产能力;最大限度减少和处理生态环境污染,降低生态环境风险。最后,基于数据分析,从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评价指标监测机制、恢复重建效果评价机制两个方面构建了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效果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