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际社会对于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音乐的评价极高,认为其音乐代表了巴洛克时期音乐创作的巅峰。但对于巴赫音乐的解读却是一人一面。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其客观原因,首先,在17-18世纪的巴洛克时期,现代钢琴刚诞生,远未成熟,许多现代钢琴技法还未出现;其次,当时的记谱法也未成熟,且没有统一规定,作曲家也常喜欢省略装饰音记号;第三,巴赫有生之年出版曲目极少,大多数都是在其去世百年后,在门德尔松的带动下才得以出版,因而,巴赫音乐几乎没有一个标准版本。对于巴赫音乐解读多样性的出现也有主观原因,巴洛克音乐的特色就是具有装饰性和即兴性,在不同演奏家解读及二次创作下,巴赫音乐必然会展现不一样的面貌。本文以巴赫《英国组曲》第三号(g小调)为例,试图从四位演奏大师的有代表性的演奏版本角度来分析该曲乃至巴赫音乐的多样性。本文首先对《g小调第三号英国组曲》作简要综述,对组成该曲的六部分分别进行概况分析。其次,从各演奏家演奏特点、演奏方式、演奏家性别等因素出发,挑选了安德拉斯·席夫(Andras Schiff, CD编号:LH2 421 640-2)、安吉拉·赫维特(Angela Hewitt, CD编号:CDA67451/2),格伦·古尔德(Glenn Grould, CD编号:M2K 42268)、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 CD编号:Greathall 5601)四位演奏家的四个版本来进行比较,并对各版本情况作简要介绍。第三部分即为本文的重点,对于各演奏版本进行了详细比较。本文从奏法、速度、力度、装饰音与即兴性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第一部分为奏法分析,以维也纳原版加沃特I的1-8小节为例,席夫的演奏有增加自己的装饰音,略带装饰性;赫维特讲究整体的旋律、线条,歌唱性足;古尔德注重颗粒性、跳跃性;里赫特最严谨,一切照原谱,不超脱、不出格。第二部分为速度分析,讲究跳跃性、颗粒性的古尔德演奏速度最快;讲究歌唱性、节拍较自由的赫特维演奏速度最慢;稍加装饰音的席夫和中规中矩的里赫特演奏速度较平均。第三部分为力度分析,以前奏曲为例,古尔德的演奏力度一直较强,基本看不出强弱线条;里赫特的强弱对比最为强烈;赫维特也有强弱对比,但更多的是在于乐句中的强弱对比;席夫处理较平和。第四部分是对装饰音与即兴性的对比分析,以维也纳原版萨拉班德1-8小节为例,古德尔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情绪最跳跃:赫维特的装饰音与即兴性完美的表达了其歌唱性的特点;席夫与里赫特要更严谨一些,他们尽量的忠实于原谱。从整体来看,安德拉斯·席夫的演奏特点主要是复调性强,整个乐段的强弱对比不是很大,表现出的是彬彬有礼的绅士巴赫;安吉拉·赫维特的演奏特点主要是歌唱性强、自由度高,表现出的是情绪善变的诗人巴赫;格伦·古尔德的演奏特色主要是速度快、力度强,展现出充满热情的斗士巴赫;而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的演奏特点则是反复完整、演奏严谨理性,展现出的是安静、平和的神性巴赫。本文试从不同类型的演奏家演奏版本角度归纳出不同的巴赫音乐特点,对钢琴学习者更好的分析、演奏巴赫音乐做一理论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