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在马来西亚收集胆热脾寒型胃食管反流病病例进行研究,观察运用清胆和胃、温脾化饮法治疗胆热脾寒型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探讨为何胆热脾寒型胃食管反流病在马来西亚多见,其发病的病因病机,以及应用清胆和胃、温脾化饮法的有效性,为研究与探讨为马来西亚中医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72例符合胆热脾寒型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临床主要症状泛酸、烧心、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嗳气或反胃症状以RDQ问卷方式的症状积分调查,再与其他反流相关的次要症状积分总合,进行治疗前与治疗后的积分比较,以口服经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的中药汤剂治疗三疗程,4周为一疗程,共12周,一日一帖汤剂,分早晚两次服用,观察积分点分别为治疗前、第一疗程(4周)、第二疗程(8周)、第三疗程(12周),在完成三个疗程(12周)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治疗结束,进行停药3个月后的随访,观察远期疗效。结果:本组研究72例病例资料的病程在1年以上者最多,发病年龄介于21-40岁的患者最多,其次是41-60岁患者,提示青壮年至中年患者居多,发病因素以饮食因素及无明显诱因最常见,这与不良的嗜好及饮食习惯等有关。治疗前常见胆热脾寒型的主要症状包括了泛酸、烧心、胸骨后灼热或不适、嗳气或反胃、咽喉不适、口苦口干、饥饿感、胃脘痛、神疲乏力、心烦失眠等。在临床治疗的72例病例中,临床痊愈18例(25%),显效27例(37.5%),有效16例(22.22%),无效11例(15.28%),总有效率达84.7%。主要症状泛酸、烧心、胸骨后疼痛或不适、嗳气或反胃及其他次要症状治疗后均积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进行远期疗效的观察,但在61例有效病例中,失访人数超过一半,缺失判断复发率与远期疗效指标,这与当地民情配合度有关。结论:胆热脾寒型胃食管反流病在马来西亚多见的原因,认为主要与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因素有极大关系,而且就诊病人相对病程拖延较长,久病脾胃虚损则易因虚至实,导致虚实夹杂使病情耽误复杂。在观察运用清胆和胃、温脾化饮法治疗马来西亚胆热脾寒型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后,其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良好,是适合马来西亚人群的治疗方案,唯目前欠缺远期疗效观察,故可待进一步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