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超声造影及增强CT两种检查方法对胆囊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及一致性。方法:对来我院行常规超声检查疑为胆囊占位性病变的患者,同期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对资料完整、图像清晰的48例患者纳入研究,观察分析胆囊良恶性病变的增强水平、增强模式、基底情况、胆囊壁的完整性,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两者的一致性,比较两者诊断胆囊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结果:4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其中胆囊癌19例,包括胆囊腺癌17例和腺瘤癌变2例;胆囊良性病变29例,其中胆囊息肉10例,胆囊腺瘤3例,胆囊腺肌症8例,胆泥/结石8例。二维超声造影:8例常规超声未明确定性的胆囊病变(胆泥/结石)均未见造影剂进入,二维超声造影诊断检出率为100%。40例胆囊占位性病变恶性组与良性组比较:胆囊病变的最大径(3.80±1.66vs1.75±0.73,P<0.05)、动脉晚期低增强(15/19vs2/21,78.95%vs9.53%,P<0.05)、胆囊壁连续性(14/19vs21/21,73.68%vs100%,P<0.05)、病灶基底情况(18/19vs6/21,94.74%vs28.57%,P<0.05)、合并胆泥/结石(12/19vs2/21,66.16%vs9.52%,P<0.05)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比较动脉早期高增强、增强模式、时间-强度曲线1分钟曲线下面积无统计学差异。二维超声造影诊断胆囊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71%、90.48%、92.50%、90.00%、95.0%;Kappa值为0.850,超声造影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良好。三维超声造影:8例常规超声未明确定性的胆囊病变(胆泥/结石)均未见造影剂进入,三维超声造影诊断检出率为100%。40例胆囊占位性病灶恶性组与良性组比较:病灶增强形态、病灶模式、基底情况以及与囊壁的分界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维超声造影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74%、95.25%、95.0%、94.74%、94.74%。增强CT:8例常规超声未明确定性的胆囊病变(胆泥/结石)均始终未见强化,增强CT诊断检出率为100%。40例胆囊病灶恶性组与良性组比较:病灶增强晚期低增强、增强模式、基底情况以及囊壁连续性中断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增强CT诊断胆囊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31%、94.87%、94.23%、94.44%、90.91%。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Kappa值为0.849,说明增强CT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超声造影与增强CT比较: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胆囊恶性病变图像特征分析比较,增强水平(早期高增强,晚期低增强)、增强模式、基底情况、胆壁完整性、合并胆泥/结石、合并局部浸润及合并远处转移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胆囊良性病变图像特征分析比较,增强水平(早期高增强,晚期低增强)、增强模式、基底情况、胆壁完整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超声造影诊断胆囊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74%、90.48%、92.50%、90.0%、95.0%。增强CT诊断胆囊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9.47%、95.24%、92.50%、94.44%、90.91%,经配对卡方检验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胆囊良恶性病变增强特点对比分析一致性良好。(2)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胆囊病变均具有较高诊断效能,二者均为胆囊癌的TNM分期及临床治疗提供全面的影像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