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嗜酸性粒细胞在既往研究中表明其计数下降严重影响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可用于评估重症监护室患者的预后情况。然而嗜酸性粒细胞与急性脑卒中相关机制间的关系现仍不明确,相关的临床研究较少,这也是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在不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下的一般临床特征以及预后情况,旨在探讨不同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急性脑卒中的病情以及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018.09~2019.12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住院的30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使用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设备测定其相关生化、常规指标,按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是否低于总白细胞数的0.5%分成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组和嗜酸性粒细胞正常(Eosino)组,并在入院30分钟内及出院当天完成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 stroke scale,NIHSS),在出院后3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完成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作为评估其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指标,进一步对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卒中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01),且年龄(P=0.048,OR=1.031,95%CI=1.000~1.062)、白细胞(P=0.027,OR=1.170,95%CI=1.018~1.344)、中性粒细胞百分比(P=0.032,OR=1.052,95%CI=1.004~1.101)、嗜酸性粒细胞减少(P=0.012,OR=2.771,95%CI=1.252~6.136)、感染(P=0.006,OR=2.825,95%CI=1.348~5.920)和入院NIHSS评分(P=0.001,OR=2.451,95%CI=1.828~3.287)均是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与急性脑卒中Eosino组相比,Eosino-组患者显著多见高龄者、有房颤史者,感染风险也显著提高,在空腹血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收缩压、心率、住院时间、入院NIHSS评分、出院NIHSS评分以及3个月mRS评分方面显著高于Eosino组(P<0.05)。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心源型卒中患者多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减少(P<0.05),而小血管闭塞型卒中病人则大部分表现嗜酸性粒细胞正常水平(P<0.05);在急性出血性脑卒中人群中,各分组间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表现更为严重且短期预后不良(P<0.05),在病程中出现感染风险显著增加并且延长患者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增高(P=0.032,OR=1.052,95%CI=1.004~1.101)虽然也是影响急性脑卒中预后的不良因素,但这种结果并不影响嗜酸性粒细胞对急性脑卒中机制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减少(P=0.012,OR=2.771,95%CI=1.252~6.136)是急性脑卒中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可用于有效评估患者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