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型塞内卡病毒(Senecavirus A,SVA)是小RNA病毒科,塞内卡病毒属成员。SVA临床症状主要以腹泻、鼻及蹄部囊泡、糜烂等症状为特征,与口蹄疫病毒(FMDV)、水疱性口炎病毒(VSV)、猪传染性水疱病毒(SVDV)及猪水疱性皮疹病毒(VESV)引起的症状难以区分。各年龄段的猪均可以感染该病毒,对养猪业造成巨大的困扰。本试验从发生水疱性疾病的猪的水疱液中分离鉴定了SVA毒株,并对ICR小鼠进行感染试验。2017年,南方某猪场发生不明病原引起的水疱性疾病,该场猪均接种过FMDV疫苗。通过RT-PCR方法检测,确定引起该场水疱性疾病的病原为SVA。通过BHK21细胞分离2株病毒,并通过RT-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电镜观察进行鉴定,将分离鉴定的2株病毒分别命名为CH/FuJ/2017与CH/FuJ1/2017,并对其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CH/FuJ/2017与CH/FuJ1/2017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7%,与国内参考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6.1%~98.0%,与SVV-001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9%,与国外参考株之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9%~98.5%。CH/FuJ/2017与CH/FuJ1/2017之间VP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4%,与国内参考株VP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在95.1%~97.6%;与SVV-001株VP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1.3%,与国外参考株之间VP1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1.3%~98.2%,通过与SVV-001 VP1基因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本试验所分离的2株存在6个氨基酸突变位点。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试验分离的CH/FuJ/2017、CH/FuJ12017处于一个小分支上,国内部分SVA毒株与美国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有些独自处于一个分支且与其他国内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近;美国、加拿大、泰国、巴西分离株均处于不同分支。将CH/FuJ/2017接种30日龄仔猪进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该病毒株在断奶仔猪上具有致病性。为了研究SVA在感染动物体内的组织分布及各组织的病毒载量,建立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试验结果显示,所建立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在3.75×10~0~3.75×10~8拷贝标准品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线性回归方程为Y=-3.1013X+34.60),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特异性、敏感性,其最低检出限为3.75拷贝,较普通PCR更为灵敏。本试验应用CH/FuJ/2017对ICR小鼠进行感染试验。通过腹腔、口腔、皮下三种感染途径对3日龄ICR乳鼠进行感染,结果显示三种感染途径均可以使3日龄ICR乳鼠感染,出现精神萎靡、行动迟缓、后肢麻痹等临床症状。以口腔接种途径分别对1、3、5、7、14、28日龄ICR小鼠进行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各日龄的ICR小鼠均可以感染SVA,其中1日龄ICR乳鼠感染后所表现的症状较为明显。随后以口腔接种途径对1日龄ICR乳鼠进行感染,接种后第5 d,脱颈处死,取肺脏、肝脏、肾脏、肠、脾脏、脑、心脏,应用所建立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各组织分布及病毒载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肺脏病毒载量最高,其次为肝脏、肾脏、肠、脾脏、脑、心脏。将感染组织研磨过滤后,接种1日龄ICR乳鼠进行连续传代,经1日龄ICR乳鼠传代培养第10代后进行分离鉴定,将其命名为SVA/ICR-F10。使用SVA/ICR-F10以口腔接种途径对1日龄ICR乳鼠接种,观察其临床症状、体重变化、病理变化,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萎靡、后肢麻痹、行动迟缓、站立不稳易翻倒等,与对照组相比生长缓慢,体重出现明显差异。肺脏出现重度肺泡炎、实质化,肝脏出现较多肝细胞变性、细胞肿胀等病理变化。为了研究SVA感染ICR小鼠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情况,应用CH/FuJ/2017口腔途径接种14日龄ICR小鼠,临床症状表现为被毛粗乱,在攻毒前及攻毒后7、14、21、28、35、42 d采血分离血清进行中和试验,结果显示,接种后第7 d未检测到中和抗体,第14 d开始检测到中和抗体,可持续到42 d。在攻毒后第7 d取小鼠脾脏制备脾细胞悬液,检测CD3~+、CD3~+CD4~+与CD3~+CD8~+T细胞比例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攻毒后第7 d CD3~+T细胞比例下降差异显著、CD3~+CD4~+T细胞比例下降差异极显著,CD3~+CD8~+T细胞比例无显著差异。本试验分离鉴定2株SVA毒株,同时建立TaqMan荧光定量PCR方法,对ICR小鼠进行感染试验,并对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进行初步评价。本研究为SVA引起猪水疱性疾病提供技术支持,为防制SVA引起水疱性疾病的疫苗的开发提供物质基础,为SVA发病机理研究、SVA疫苗免疫效果评估的动物模型的建立奠定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