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旨在定量评价主要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对心肌梗死(MI)、心力衰竭(HF)以及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以下简称“高危人群”)死亡的影响。方法 基于既往冠心病医疗结果评价和临床转化研究(ChinaPEACE),分别收集2015年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因MI、HF病发而入院治疗的患者的病历信息。基于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China PEACE MPP)筛选出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并对其随访。收集2015年至2018年随访期间死亡患者的死亡信息。收集2015年至2018年同期主要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O3和CO)和气象(温度、相对湿度)监测数据。采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分析,计算污染物每升高10μg/m3对MI住院、HF住院风险的影响,以及高危人群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纳入MI住院患者12,564例,平均年龄64.8(±12.7)岁;HF住院患者42,175例,平均年龄69.5(±12.6)岁。高危人群随访过程中,共有全因死亡患者5,877例,平均年龄64.6(±7.7)岁;心血管死亡患者2,575例,平均年龄64.8(±7.6)岁。在污染发生后的7天内,PM2.5、PM10、NO2每升高10μg/m3,MI住院的移动平均效应风险比值比(OR)最大值分别为1.019(95%CI 1.012-1.026)、1.014(95%CI 1.008-1.019)和 1.046(95%CI 1.027-1.065),单日滞后效应最大 OR 值分别为 1.008(95%CI 1.004-1.012)、1.007(95%CI 1.005-1.010)和 1.029(95%CI1.019-1.040);PM2.5、PM10、NO2、O3 每升高 10μg/m3,HF 住院的移动平均效应最大OR值分别为1.022(95%CI 1.019-1.026)、1.015(95%CI 1.012-1.018)、1.074(95%CI 1.063-1.085)和 1.005(95%CI 1.001-1.009),单日滞后效应最大 OR 值分别为1.010(95%CI 1.008-1.012)、1.008(95%CI 1.007-1.010)、1.036(95%CI 1.030-1.042)和 1.005(95%CI 1.001-1.009)。在高危人群中,PM2.5、PM10、SO2每升高10μg/m3,全因死亡单日滞后效应OR值分别为1.023(95%CI 1.006-1.040)、1.012(95%CI 1.002-1.022)和 1.064(95%CI1.016-1.114),移动平均效应最大 OR 值分别为 1.027(95%CI 1.007-1.046)、1.015(95%CI 1.003-1.028)和 1.074(95%CI 1.018-1.136)。与清洁天气相比,PM2.5和PM10发生重污染后的7天内,MI住院风险将分别增加18%和26%,HF住院风险将分别增加26%和29%。结论 本研究表明PM2.5、PM10、NO2短期暴露均可增加MI住院风险,且存在单日滞后效应和移动平均效应。PM2.5、PM10、NO2、O3短期暴露均可增加HF住院风险,其中PM2.5、PM10、NO2存在单日滞后效应和移动平均效应。PM2.5、PM10、SO2短期暴露可增加全因死亡发生风险,但滞后效应不明显。与清洁天气相比,PM2.5和PM10重污染可在短期内大幅增加MI和HF的住院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