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伤经历是指威胁和破坏个体生理或心理安全与稳定的不良经历,这种经历可能是个体的亲身经历,也可能是一种替代经历,如目睹车祸等。创伤经历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小到皮肤割伤、受到批评等,但影响却持续而深刻,尤以童年期创伤经历为甚。已有研究表明,童年期的创伤经历对个体成年后的工作成就、亲密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心理健康水平等有巨大影响,甚至贯穿整个生命过程。大学生作为人才社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重要使命,因此关注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创伤后的积极改变,探讨两者间可能的影响机制,为干预童年期创伤经历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得十分重要。
鉴于此,本研究利用线下方便抽样的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认知情绪调节问卷及创伤后成长问卷对102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试图探究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创伤后成长的现状,及认知情绪调节中的接受与积极重评策略在童年期创伤对创伤后成长间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
(1)有363名被试报告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与躯体忽视等5个维度上至少有过一种创伤经历,占有效被试群体的35.31%,“忽视类”创伤经历总人数多于“虐待类”创伤经历总人数。
(2)童年期创伤经历总分在性别、是否独生、父母亲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是否有过留守经历、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大学生创伤后成长总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是否独生、是否有过留守经历、父母婚姻状况、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上均无显著差异。
(4)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显著负向预测创伤后成长。
(5)童年期创伤经历既可以直接负向预测创伤后成长,也可以通过接受间接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接受这一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创伤后成长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6)接受的中介作用受到积极重评这一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当个体积极重评水平较低时,接受在创伤经历与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效应显著;而个体积极重评水平较高时,接受在创伤经历与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
鉴于此,本研究利用线下方便抽样的方法,采用童年期创伤问卷、认知情绪调节问卷及创伤后成长问卷对102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试图探究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创伤后成长的现状,及认知情绪调节中的接受与积极重评策略在童年期创伤对创伤后成长间产生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
(1)有363名被试报告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与躯体忽视等5个维度上至少有过一种创伤经历,占有效被试群体的35.31%,“忽视类”创伤经历总人数多于“虐待类”创伤经历总人数。
(2)童年期创伤经历总分在性别、是否独生、父母亲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是否有过留守经历、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3)大学生创伤后成长总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是否独生、是否有过留守经历、父母婚姻状况、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上均无显著差异。
(4)大学生童年期创伤经历显著负向预测创伤后成长。
(5)童年期创伤经历既可以直接负向预测创伤后成长,也可以通过接受间接正向预测创伤后成长,接受这一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童年期创伤经历与创伤后成长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6)接受的中介作用受到积极重评这一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当个体积极重评水平较低时,接受在创伤经历与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效应显著;而个体积极重评水平较高时,接受在创伤经历与创伤后成长间的中介效应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