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民营经济也开始振翅待飞。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进行,中国民营企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1997年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大批国有企业进入资产重组、人员分流、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私营经济与民营科技企业蓬勃发展,成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维护社会稳定和策应国有企业改革的一支生力军,中国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是中国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生产装备、生产方式、产品技术含量都处于较低水平,部分产品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污染比较严重,特别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块状经济占有较大份额,而且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核心竞争力不强。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很多,可以说,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企业一定程度的竞争力。所以,在对什么是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上,很多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大多数学者都集中在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战略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七个方面。根据这些构成要素,就可以建立起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上市公司为例来研究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状况。选取民营上市公司样本,并相应的选取国有上市公司样本,用该指标体系对二者的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民营上市公司在获利能力、潜在能力上要强于国有上市公司,但在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上要弱于国有上市公司;在高管受教育水平上,民营上市公司略低于国有上市公司,但二者相差不大;在R&D人员比率和员工受教育水平上,民营上市公司都要强于国有上市公司;民营上市公司经营稳定性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民营企业需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技术创新,增加研发投入、重视人才培养,培养企业的核心人才、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强化品牌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