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g61367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所得税法自1799年于英国创立,历经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现代政府组织财政收入、公平社会财富分配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并成为许多国家的主体税种之一。目前,世界上已有140多个国家开征了个人所得税。 我国个人所得税开征较晚,现行税制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经济全球化、个人收入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以及居民收入来源形式多样化的出现,我国个人所得税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税收征管模式已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的需要。因此,改革与完善我国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制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运用财政学和经济学的基础知识,阐述了个人所得税的理论基础,比较分析了各种资料和数据,论证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与国外个人所得税制的差异,并借鉴国外各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了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一些具体方案。 全文共分五章对改革与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第一章概述了个人所得税的理论基础。个人所得税作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论在宏观经济领域还是在微观经济领域,都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该章是全文的基本理论部分,为后文的分析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主要研究了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集中体现在:居民身份判定标准不合理、税制模式设计存在许多弊端、费用扣除缺乏弹性,内外不统一、税率结构复杂,税负不公平、税收征管制度不完善、征管手段落后等,从而导致偷漏税现象严重,不能充分发挥其组织收入、调节分配的功能。 第三章介绍了国外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及其启示。在对国外个人所得税制改革介绍的基础上概括了改革的共同特征,如,实行综合所得税模式、降低所得税税率,减少税率档次、拓宽所得税税基以及实行税收指数化措施等。最后,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与完善提出了几点启示。 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所在,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基于以上三章的充分铺垫,对如何完善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革与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具体方案。具体来说: 1.扩大征收范围。以半年(或183天)为标准确定居民纳税人;把附加福利纳入征税范围;调整优惠政策的范围等。 2.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型个人所得税制。 3.采用固定扣除(免征额)与附加扣除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免征额为1600元。此外,在家庭费用、教育支出、医疗费用、购房贷款利息支出四个方面进行附加扣除。 4.降低税率,减少税率档次。对综合部分所得采用四级超额累进税率,各档税率分别为:5%、10%、20%、35%。税率级距收入调节点分别为1万元、2万元、5万元。而分类项目仍采用20%的比例税率。 5.完善税收征管体系。 第五章提出了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成功的必要配套措施。
其他文献
保险利益是保险合同的效力要件之一,涉及到保险合同的效力、保险价值、超额保险、重复保险、保险人代位权等一系列保险合同法制度的设计,对保险合同具有基础性评价作用,正如法谚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脑梗死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并有向低龄化的趋势发展。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酗酒和过量饮酒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过量饮酒导致急性
物流园区具备一定的经济开发功能和高效的组织管理功能,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并在完善区域物流系统和城市物流功能区,提高物流企业效益和物流效率等方面产生很大的
<正> 在“哲学问题”杂志1956年第1期上译载了波兰学者A.维尔岑斯基的一篇论文。在注释中说明:“编辑部希望能引起读者对於在生物学中应用数学的问题有所注意”。我们应当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民营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但是,民营企
<正>最近在很多报刊上看到一些语文教育专家、教研人员和优秀教师多次提出语文教学要做从"教课文"到"教阅读"的转变。这一提法实际是走入新课程以
支付体系是我国的核心金融基础设施。通过多年的建设,我国支付体系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本文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阐述了我国支付体系的全面发展情况
以硅谷的成功为契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区快速发展并取得可喜成绩,集群化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区位特征。文章根据萨克森宁和波特的著名理论就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企业集团是适应现代生产力和市场经济要求而产生的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由多个法人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实体,母子公司体制已成为其最重要的组织形式。随着企业集团规模和数量的不
在资源日趋匮乏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逆向物流被提出并得到理论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受环境保护、政府立法、节约资源及经济效益等因素的驱动,生产型企业在关注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