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是探索直接利用人工培养微生物治理纳污塘及改善河道水质的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在纳污塘投放反硝化细菌制剂4个月后,水体的恶臭气味逐渐减弱并最终消失,水质清澈透明。溶解氧升高了3.2mg/L~4.0mg/L,透明度提高了0.35m~0.42m,CODMn去除率为57.31%~62.57%,TN去除率为41.80%~44.09%,明显削减了输入的污染物。 2.利用培养的方法,从桃花江水体分离获得了51株可培养中温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主要属于γ-Proteobacteria(45.10%)、β-Proteobacteria(27.45%)和Firmicutes(23.53%)3大类群,其中大部分细菌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的系统发育关系密切。共分为24个不同的分类单元,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3.14。细菌数量在取样点26号、32号、33号、38号、42号和43号较多(约105 cfu/mL),在取样点9号、14号、20号、31号和35号较少(约103 cfu/mL)。各取样点均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分布。排污口附近分布有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水生螺菌属(Aquaspirillum)。深层洁净的水体中分布有小球菌属(Micrococcus)和色杆菌属(Chromobacterium)。 3.通过有机物质分解能力的比较,从桃花江水体分离得到的土著菌中初筛得到3株菌株: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并将其分别投放到富营养化水体中。8d后,CODMn的去除率为62.29%~69.54%,TN的去除率为28.36%~32.40%,DO提高了1.40mg/L~1.55mg/L。然而,对照菌株——反硝化细菌DNF409的效果更好:CODMn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77.75%和39.34%,DO提高了1.81mg/L。由此可见,3株土著菌虽然有一定的降解有机物质的能力,但作用效果不如反硝化细菌DNF409显著。 4.在河道投放反硝化细菌制剂2个月后,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CODCr和TN的浓度降低,但TP和浊度变化幅度不大。受进水水质和低温天气的影响,反硝化细菌制剂的净化作用及反硝化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综上所述,本课题的开展为其它相似污染环境的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