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演说是公众演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演说在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发表政治演说时,政治家,尤其是那些著名的政治家,他们绝大多数都充分地利用了演说这一有力的武器,针对国家的内政事务和外交关系,代表自己的政府或者政党,来表明政治立场、阐明政治观点、宣传政治纲领,其主要目的就是攻击驳斥政敌,说服鼓动受众,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是这样一位出色的政治演说家。他的演说魅力无处不在——激情澎湃、旁征博引、内容真实、信念坚定。他就是凭借这种修辞说服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竞争对手,赢得了美国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本文以罗伊德·比彻尔(Lloyd Bitzer)的修辞形势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托,从修辞形势的“三要素”,即急缺、受众和限制来切入,来研究奥巴马的就职演讲文稿。奥巴马2009年和2013年两次总统就职演说非常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本文采取比较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奥巴马总统2009年和2013年两次总统就职演说进行定性的纵向的修辞形势历时比较分析。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分析,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奥巴马两次就职演说的修辞形势即急缺、受众和限制,发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二个问题是这些修辞形势要素的变化对奥巴马2013就职演说的修辞策略产生了什么影响?本文力图让读者充分地理解修辞的应景特征、修辞形势的动态特征以及修辞形势对修辞策略的影响,同时也期待为以后改进演讲与辩论教学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最后介绍了本文的框架结构。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首先介绍了总统就职演说的功能,然后从公众演说技巧、修辞学、系统功能语法、文本关联性、认知和语用学等六个角度回顾了国内外有关于奥巴马就职演说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旨在分析修辞与政治演说之间的关系。这个部分首先涉及了修辞的特征以及亚里斯多德的“三诉诸”理论,结合实例来阐明修辞与劝说性艺术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了政治竞选演说中的劝说艺术。第四部分提供了整篇论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从追溯古典“凯洛斯”理论开始,一直到当代修辞学代表人物、美国修辞学者比彻尔的修辞形势理论“三要素”,本文接着对比彻尔的修辞形势理论进行了批判,最后提出了自己对修辞形势的可操作性定义。本文的第五部分结合比彻尔的修辞形势理论的“三要素”对奥巴马总统2009年和2013年的就职演说进行了历时性的纵向的比较分析,是本文的重点部分。第六部分对全文做出了总结,主要包括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研究意义,本研究有待提高的方面以及未来这方面研究的方向性的建议。本文以修辞形势理论为指导,以修辞形势的三要素为切入口,比较分析了奥巴马总统2009年和2013年就职演说的文稿,进而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亚里斯多德“三诉诸”理论在奥巴马两次就职演说中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通过运用道德诉诸、情感诉诸和逻辑诉诸,奥巴马在公众面前成功地树立了一个积极的、正面的、睿智的、尽责的和值得信赖的人物形象。第二,基于比彻尔的修辞形势理论,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行为,奥巴马在两次就职演说中都充分把握了修辞形势的三要素,急缺、受众和限制,这三者在演说词中相互穿插,水乳交融。两次演说都成功地实现了说服的目的,使得奥巴马与选民们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达成了高度的一致。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参选人必须充分利用修辞这一在任何一场政治竞选演说中都不可或缺的语言工具。同时,修辞也必须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才能把清晰有效的信息传递给选民,从而形成特定的修辞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