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课堂文化模式的分析与建构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bis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有关语言教学的研究大多涉及教材选择、教学技术、言语分析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而对于课堂的内隐环境却较少提及。语言学家 Stevic(1980) 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不完全依赖于语料选择、言语分析和语言硬件环境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所处学习环境的基础和影响,即语言学习的内隐环境。内隐环境是指与所实施教学模式相匹配的内模块结构,也就是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学习组合体,使学习者个体在实现学习目标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更好地相互作用,从而建立起学习者之间相互关联的良好高效机制。这不仅涉及到教学诸要素中硬性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关系到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的要素。根据 Hadfield 所进行的一项调查,课堂氛围和学习团体的特质是语言教师关注的重要因素。事实上,这些观点本质上都与管理领域中组织文化这个概念有关。课堂作为一种组织形式,也有自己的课堂组织文化。课堂文化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是一种多元化、聚合化、情境性、创造性的动态文化。它需要精心构建和培育,需要通过师生间协作与互助,通过教师的思想、行为、人格及其所组织的课堂活动,在学生群体原有的团体规范、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上进行调整适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个体从而产生和形成新的规范、准则和价值观念,并逐渐内化为学生群体的课堂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形成特有的课堂文化模式。对课堂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语言课堂中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而传统课堂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也能从这个视角得到更全面更透彻的理解。 课堂组织文化并非广义上理解的文化概念。文化的释义有很多种,也牵涉到很多方面。Hofsted 将文化言简意赅地总结为一个环境中的人的共同的心理历程。当文化的概念被用于组织,它被公认为是每一个组织都具有的特征。组织文化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起源并发展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组织气氛。最初对这个概念的研究仅限于大型成功的企业,但它决不只是工商管理的专用术语,它逐渐地被运用于对社会各种组织形式的研究。在国外的课堂教学中,将企业组织文化的理念引入课堂组织文化,将注意力与重心移向教学的内隐环境,充分调动课堂资源和配置,对课堂进行全方位、高效率管理,这一点一直以来都受到充分认可并给予多方关注,但在国内的课堂教学中,此方面的研究还只停留在问题的表象而有待于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本论文基于组织文化的视角,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启示,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为范例,首先分析国内传统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较为单一的课堂文化模式问题。作者通过观察、面谈及问卷等调查方式,分析评估了学习者对传统语言课堂文化模式的看法,概括如下:1)传统模式形式上较为单一,并且往往自发形成,教师作为课堂组织管理者,很少有意识地调动课堂资源,促成较理想的课堂文化模式的形成和产生;2)课堂实践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集体的整齐划一,忽略对不同见解的鼓励和认可;3)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参与,团体间的信任感、归属感普遍匮乏;4)忽视课堂的情感活动,师生间缺乏交流,无法相互理解教与学的过程中彼此的心理历程;5)定量评估机制单一低效,重结果轻过程,滋生和助长不良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针对这些问题,论文在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教学法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上应通过有意识的课堂管理来培养高效学习型的组织文化。论文预设了理想的课堂文化模式以及构建此模式的基本原则:1)提高教师课堂管理意识,采用有效的课堂管理技巧;2)共 同营造积极和谐互助的课堂氛围;3)将多元评估机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过程包括教师适度下放权利与信任度,鼓励学生自由参与课堂决策制定;课堂活动的设计以最大限度地提供交流、互动、互助的机会为宗旨;设立异质学习团体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时间;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利用以上教学实践促成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性、自信宽容的精神以及互助协作、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逐步构建出一个理想的英语课堂文化模式。研究还通过实证验证新模式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实证研究从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在课堂活动中有哪些合适有效的管理技巧有助于构建理想的课堂文化模式;除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还应该如何培养和增进学生的合作能力、交际能力、沟通与解决问题等社会能力;如何设立多元化系统化的评估机制来验证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水平以及学习能力提升效度。最后论文从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及局限性等方面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 构建理想的课堂文化模式牵涉到多方面的问题,在不同的学习情景及不同的课堂中存在着不同的变量,需要组织者及时发现并进行调整。教师作为课堂管理者和组织者,如果能够充分意识到课堂文化模式的重要性与可塑性,将会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极大地受益。希望本文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实践,对解决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所启示,并对现行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供积极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本研究旨在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中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特征,并通过与本族语者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利用两个微型语料库: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料库和本族语者口语语料库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二十世纪杰出的现代主义小说家,是“南方文学”无可怀疑的主要代表作家,以其独特的题材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在英美乃至世界文坛享有盛誉。 《八月之光》是福
陕西北部北宋、金代石窟分布在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高原,涉及至少13个市、县的近50个地点,北宋晚期至金代早期为基本发展期。石窟结构以各种类型佛坛窟为主体,大、中、小规格
作为战后涌现出的杰出南方作家,沃克·珀西跳出了前辈们的文学范式,其文学视野不仅仅局限于南方一隅,而是面向全美,乃至现代人这一广泛整体。他也不再沉溺于对逝去南方的怀念与哀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在国内外鼓吹自己的新闻自由机制。从最初的革命信仰“人人生而平等”到其宪法信条“人人生而具有不可剥夺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从理论上讲,美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最基本的问题是二语习得和一语习得之间有何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本文通过比较发现二语习得和一语习得之间最关键的不同是语言情境的可现性。语言情境
称谓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的关注。本文从英汉称谓语及其文化含义的异同出发,以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将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个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