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水源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不断加剧,藻类大量繁殖,有机质含量增加,导致蠕虫类水生生物(简称“蠕虫”)大量孳生,往往容易随原水进入水厂,造成饮用水蠕虫污染。为了实现对饮用水中蠕虫的高效控制,本文以颤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饮用水中蠕虫氧化灭活效果及机理研究,包括氧化剂单独氧化法和联合顺序氧化法对蠕虫的灭活效果及反应动力学研究、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蠕虫氧化灭活时表皮层及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氧化灭活对蠕虫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研究,旨在为饮用水系统中蠕虫风险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单独氧化法对颤蚓的灭活效果及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对颤蚓的灭活效果优于次氯酸钠,次氯酸钠优于二氧化氯。CT值可以较好地用于评价NaClO和ClO2对蠕虫的灭活效果,灭活过程符合伪一级延迟Chick-Watson模型;但不适用于评价03对蠕虫的氧化灭活。温度升高缩短了颤蚓灭活时的“延滞期”,并提高了灭活效率。试验条件下,pH值的增加有助于NaClO和ClO2对蠕虫的灭活。浊度和有机物浓度的增加会导致灭活效率显著降低。顺序氧化法对颤蚓的灭活效果及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顺序氧化法有利于缩短颤蚓灭活时的“延滞期”,提高灭活效率,其对蠕虫的氧化效果优于单独氧化法;相比于各自单独氧化法,O3/NaClO、ClC2/NaClO和O3/ClO2顺序氧化法对颤蚓的全致死灭活效率分别提高30%、14.28%和10%,其对蠕虫的全致死灭活时间分别为28min、30min和45min。三种顺序氧化法对蠕虫的灭活过程仍然符合伪一级延迟Chick-Watson模型关系,温度升高可使其“延滞期”缩短,反应速率增加,灭活效率提高。综合研究了氧化灭活对颤蚓表皮层屏障效应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探讨了蠕虫氧化灭活机理。结果表明:氧化剂对蠕虫的灭活,首先破坏其类似“板层结构”的表皮层,使氧化剂更易渗透入细胞内,通过诱导机体产生自由基(O2-、·OH),自由基进而对蠕虫体内抗氧化系统产生脂质过氧化作用和氧化胁迫作用,对脂质、蛋白质及细胞器造成损伤,使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代谢紊乱,最终导致蠕虫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