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DT15基因多态性在维族、柯族和傣族人群中的分布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m9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NUDT15基因多态性在我国少数民族人群中的分布,为巯嘌呤个体化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新疆地区维族118例,柯族128例和云南傣族152例受试者外周血2-3ml,采用吸附柱法提取其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扩增NUDT15的三个外显子基因片段,对PCR产物进行测序,检测NUDT15基因型在以上三个民族中的分布,并跟本院曾经研究的汉族、白族、彝族和贵阳地区少数民族中NUDT15 c.415 C>T基因型分布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在我国汉族人群中T等位基因突变频率最高,高达13.07%,同亚洲其他国家所报道的突变频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5.537、P=0.136>0.05),而我国汉族人群和其他少数民族人群中NUDT15 c.415 C>T基因型分布具有种族差异(?2=20.387,P=0.002<0.05),其中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白族等人群中NUDT15 c.415 C>T突变型(CT杂合型&TT纯合突变型)分布同汉族人群无明显种族差异,而傣族和彝族人群中NUDT15 c.415 C>T突变型(CT杂合型&TT纯合突变型)跟汉族人群相比有种族差异,进一步证明了NUDT15基因多态性的种族差异性;各少数民族之间两两比较,发现NUDT15 c.415 C>T基因型在柯族&傣族、傣族&白族和彝族&白族人群中有种族差异;本研究新发现破坏性变异体p.P46R(c.137C>G杂合突变+c.138T>G杂合突变),有研究发现这种错译突变导致NUDT15蛋白的结构稳定性差,而药物敏感性评分也很低,说明p.P46R变异体的酶活性低,影响酶的结构稳定性的同时也影响NUDT15的活性。结论NUDT15基因多态性在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人群中的分布具有种族和地域差异,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和民族选择性进行NUDT15基因型检测,不但可有效的指导巯嘌呤的个体化用药,而且可节约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其他文献
运动选择是大脑对自主运动控制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帕金森病患者除有运动障碍外,一般也表现出运动选择缺陷。运动选择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由内生意图驱动,另一种是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前人研究表明,这两种运动选择模式可能被大脑中不同的脑区所控制。然而,它们在运动皮层中的神经编码方式,以及帕金森病是否对它们的影响不同仍然未知。初级运动皮层(M1)在大脑运动控制功能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对该脑区编码运动选择的神
干细胞是一类在特定条件下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分化等多种功能的细胞,它可以根据机体需要有组织地分化产生更多特异性的细胞类型,达到组织再生的目的。间充质干细胞(MSC)是目前临床应用和研究最成熟的干细胞类型之一。CD271是一种存在于骨髓、脐带等多种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以及肿瘤干细胞的特异性标记分子,研究表明抗CD271抗体有望应用于间充质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富集及靶向,因此高效靶向人CD27
现有的大多数研究都是从组水平上研究脑功能网络,但忽略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近年,为了更好地了解个人大脑,个体化神经科学的概念应运而生,旨在研究和利用大脑中的个体差异。前人的研究已经展示了基于全脑的功能连接进行个体辨识的可能性。为了提取功能连接中更本质的“脑纹”信息,我们推测功能连接中的间接相互作用可能是不利于个体辨识的信息,那么功能连接中的剩余部分(称之为直接功能连接)可能会构成更好的“脑纹”。我们采
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提升,鉴定出的蛋白质突变不断增加,对蛋白质突变的致病性评估与致病机理探究,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潜在药物靶点,并为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思路。然而,基于分子生物学的一个假设:蛋白质通过结构实现功能,这些研究大部分聚焦于结构蛋白,却忽略了一类没有稳定三维结构的蛋白质—天然无规蛋白。因此,在本论文中,我们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提出了适用于无规蛋白的致病性评估算法,并利用CMAP能量项方法开发了精确
哺乳动物的输卵管是配子运输、受精和着床前胚胎发育的重要环境,其中输卵管内的纤毛运动在生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将受精卵运送至子宫进行着床。尽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孕不育与输卵管纤毛受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人们对于输卵管在纤毛正常情况和受损情况下其生殖功能的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输卵管纤毛摆动频率(Cilia Beat Frequency,CBF)是反映输卵管纤毛上皮细胞运动的重要的参数。大鼠可作为
目的通过建立铁过载动物模型探究不同程度铁过载与血清铁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向大鼠腹腔内注射不同浓度(0,25,50,100,200,400,600,800和1000mg/g)的右旋糖酐铁构建铁过载模型,检测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总铁结合力(Total iron-binding capacity,TIBC)和铁调素(Hepcidi
乙酰化修饰是一种重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广泛存在。作为蛋白质结构和活性的开关,乙酰化修饰可调控机体各项生理功能。本实验室前期通过蛋白质谱分析,发现鼠伤寒沙门菌核糖体蛋白存在广泛的乙酰化修饰,且主要受乙酰基转移酶Pat和乙酰磷酸(Ac P)调控。本论文发现乙酰化修饰可以调节沙门菌核糖体的组装,并且Ac P参与此过程。核糖体翻译效率和翻译保真度功能也受到乙酰化修饰调控,发现Pat有
双特异性抗体是一种基于抗体工程技术生产的重组蛋白产品,拥有两个不同的Fab功能区,可以识别相同或不同靶点上的两种不同表位,发挥全新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已有三款双特性抗体上市,超过80个相关项目处于临床阶段;然而,在利用双特异性抗体治疗癌症的研究中,在设计结构、选择靶点、构建生产平台、克服免疫原性和优化药代动力学参数等方面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本研究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APTS”技术平台成功构建
不规律的日常饮食习惯在当今社会很普遍,很多人都习惯在夜间吃东西,例如晚餐时间过晚和吃夜宵。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进食时间会深刻地影响健康。科学家们在各种动物模型中都证实节食(Calorie restriction,CR)可以延长寿命并改善健康状况,但节食期间的进食时间对肠道菌群、代谢和整体健康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以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为模型,分为自由取食组、白天进食的节食组和夜间
第一部分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对表皮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背景:皮肤是保护人体的第一道屏障,皮肤微生物作为皮肤组成的一部分,对皮肤的结构和生理至关重要。微生物有促进皮肤自我调节的作用,但具体机制不清。本部分分别采用人角质形成细胞Ha Ca T和离体3D皮肤皮脂腺模型,研究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体外对人表皮细胞增殖与分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