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车碰撞事故中的车速计算方法研究

来源 :西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ya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人是交通事故中的弱势群体,在2008年至2013年间,人—车碰撞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有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26%,平均每百次人—车碰撞事故就有32人死亡,死亡率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交通事故。因此,在人—车事故处理中,对碰撞时车速计算,以及碰撞后行人损伤、车辆碰撞痕迹、人与车最终停止状态等后果,与事故中的行人、车辆、道路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鉴定,越来越受到交警部门和交通事故当事各方的重视,这对鉴定分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利用碰撞后行人受伤害情况、车辆碰撞痕迹、人—车最终停止状态等交事故勘验信息,深入进行人—车碰撞事故的车速预估与过程仿真再现的研究,提高交通事故车速鉴定的精度和效率很有必要。本文简要讨论了国内外对人—车碰撞事故分析技术研究现状,事故调查方法和现状,对比了国内外事故信息采集情况和深度调查项目,介绍了人—车事故的痕迹特点。为了研究行人、车辆、道路三方面中对人—车碰撞的影响因素,本文设计包含12个因素,每个参数取3个水平的正交试验L27(313)。利用PC-CRASH仿真软件研究了车前端高度、车前端底部离地高度、车前端长度、人身高、人体重、车速、碰撞方向、碰撞位置、人速度、人—车摩擦因数、人与路面摩擦因数和附着系数对人—车最终停止相对距离影响的显著性,最终得到显著性因素:车速和车辆前端长度,以及次级显著性因素:车辆前端高度、行人高度和碰撞角度。并利用真实案例根据因素显著性情况调整碰撞模型,最终验证根据显著性情况对人—车事故重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借助MADYMO多刚体仿真软件来构建人—车碰撞模型,分别调整显著性因素车速、车辆前端长度、前端高度、行人高度和碰撞角度对人—车最终停止相对距离、包络线长度和行人HIC的影响规律:人—车最终停止相对距离随行人高度和前端长度的增加而减小,随车速、前端高度和碰撞角度的增加而增大。包络线的长度随行人高度和车速的增大而增加,随前端长度和前端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并且碰撞角度对包络线的影响不大。行人HIC随着车速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前端长度、前端高度、行人高度和碰撞角度的增加而减小。最后利用SPSS统计学软件对仿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两个多元线性回归的预测模型,分析了车速与人—车最终停止相对距离、行人身高、碰撞角度、车辆前端高度和车辆前端长度的关系,以及车速和包络线长度、行人身高、车辆前端高度和车辆前端长度的关系的回归方程,并通过3个真实案例验证了两个回归方程的实用性。可供交通事故车速鉴定人员快速估算人—车碰撞事故的车速参考。
其他文献
标准气体已广泛应用于产品质量监督和质量控制、仪器仪表的校准、大气环境监测、医疗卫生、临床检验、分析方法的评价等领域,各行业对标准气体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对标准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军队也在积极发生军事变革以适应当今信息化作战的要求,军事后勤保障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武警部队作为我国内卫部队平时担负着各重要目标执勤
随着空间探索的深入,空间机器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空间机器人得以应用的一项关键技术是目标捕获。由于空间机器人与其载体飞行器之间存在动力学耦合,机器人在进行捕获
采用遥操作的方式将人作为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参与到多指灵巧手这种具有多自由度、多手指协调特点的机器人抓取操作中,能够提高灵巧手的操作性能和作业水平。力反馈手套或者其
学位
春光区块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车排子凸起。该区的油气勘探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的勘探目的层主要集中于白垩、侏罗、二叠甚至深层的石炭系,而对浅层的新近系几乎没有关
压注机是一种快速成型设备,成型过程包括塑化、注塑、保压和冷却几个阶段。其中,注塑过程和保压过程分别是典型的电液位置伺服控制系统和电液力伺服控制系统。当系统由注塑阶
川西坳陷中段合兴场-高庙子地区须家河组主要目的层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致密~超致密碎屑岩储层,深层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储层非均质性极强,裂缝、地层水分布规律难以掌握,勘探难
仿人机器人是机器人研究领域最为前沿的课题之一,它集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传感器、控制技术及人工智能等多门学科于一体,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高科技发展水平。作为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