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ao47017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对幼儿教师队伍质量关注的升温,幼儿园转岗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牵制幼儿教师队伍质量不可忽视的一环。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转岗教师的数量不在少数,关注这个群体的专业发展不仅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提升幼师队伍的关键举措。但从以往研究的文献数量来看,对于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关注并不是很多。从研究质量来看,对于转岗教师高质量、深刻性的研究很少。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已有研究大多将农村幼儿转岗教师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的方法反映该群体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趋势和特征,而对个体的专业发展的过程关注很少,说明对转岗教师的研究还尚存在空间和遗漏。因此,本研究以中部地区的一所乡镇中心小学附属幼儿园为场所,选择两位代表性很强的教师为研究对象,以哲学人类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叙事研究的质性方法,将转岗教师置身于历史、社会、文化、经济等背景下,从影响转岗教师专业发展的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出发(横向:围绕转岗教师的社会关系网,分析教师与他人共同参与文化实践活动时对他们专业的影响,具体指与家长、同事、园长、原来小学、行政机构的互动交往。纵向:以转岗教师个体发展的历程为主线,叙事性的描述了发展中的教师个体,具体从教师的家庭背景、个人性格、受教育经历、小学工作入手,着眼于转岗后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挖掘转岗教师在转岗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重要他人),寻找影响她们转岗的深层原因,探讨转岗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体验、收获和教训,试图提出一些可操作的策略。本研究发现:一、影响转岗教师的转岗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分别是教师的个人意愿选择、学校的统筹全局思考、政府的发展现状制约,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左右教师走向幼儿园的工作岗位。二、A幼儿园转岗教师专业发展中发现存在经验和不足,经验有四点:兴趣和爱好是专业发展的原动力、自我反思是专业发展的加速剂、年龄是专业发展的干扰素、小学工作时长是专业发展的抑制剂;不足之处分别是缺乏岗前培训、适应过程艰难、小学化现象严重、艺术教育止步不前、身份尴尬、升职空间小这六大方面。三、面对转岗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宏观到微观层面提出促进策略。宏观层面政府构建服务体系,支撑专业发展;中观层面幼儿园搭建成长平台,推动专业发展;微观层面转岗教师自身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专业发展潜力。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为了实现用户数据在不同用户应用程序间的共享,将同一用户分布在不同应用程序上的数据按照统一的数据模型组织,并存放在统一的平台上,用异构数据集成技术处理用户数据模型和
目的观察预防性宫颈环扎术在宫颈机能不全(CI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8月期间深圳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的134例CIC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
<正>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治疗疾病的体系是“理、法、方、药”.因此中药学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药的应用存在其不合理现象,如炮制不适,盲目追求大方
社会工作源于西方早期慈善救济工作,在我国起始于20世纪初的教会办学。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加大政府
对电力机车主变流器的输出电压波形采用能量分布特征提取方法和优化BP算法,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和BP神经网络的主变流器故障智能诊断系统。利用该系统对变流器整流元件的开路
摘要:为了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高中化学课堂信息化教学的效率,本文从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化学习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理解重难点几方面提出了实施策略,希望对高中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1578(2019108 -0243 -01  引言:隨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教
我公司黄土取料采用QCG250/26侧悬臂刮板取料机。投入使用后,取料机的刮板及链条跑偏,刮板支架及链条销轴摩擦链条罩,为此,我公司对取料机进行了改造,问题得到了彻底地解决。
面对云南边疆落后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学,如何践行新课改理念,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对策,来提高云南边疆落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效,使之与当地教学实际相结合,
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是临床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菌之一,具有致病性强、耐药谱广、耐药性高、耐药机制复杂、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引起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肺炎菌、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