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建立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子课题——基于文献及临床经验挖掘的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研究基础之上,该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以历史朝代为时间单位描述出经方用药剂量自汉至今的历史演变轨迹,从该演变轨迹中找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导致经方剂量发生突变的关键点,并进行原因分析,这是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关乎中药剂量及中药量-效关系的重大科学问题。金元时期是中医发展史上成效卓著、影响深远的一个医学断代,其上承汉、唐医学成就,下启明、清医学各家,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选择金元时期作为研究的历史阶段,对本时期的著名医家方药剂量进行研究,总结金元医家应用经方常用药物剂量方面的特点、经验,分析其特点,归纳其规律。研究对象:从《伤寒杂病论》出现的药物中选出麻黄、桂枝、芍药等50种古今中医临床皆常用的药物为研究对象,对这50味药物在金元四大家医著中的用量用法进行统计,并对金元时期医籍文献中关于中药量效关系及临床剂量控制策略的相关内容进行挖掘、整理与总结。研究目的:1.描述经方常用药物在金元医家临床用量概况,主要包括平均剂量、常用剂量、剂量分布区间和剂量常用范围等。2.利用数据统计挖掘技术,总结金元著名医家临床用药用量规律。3.对比仲景常用药物剂量,追踪经方药量在金元时代历史演化轨迹。研究方法:1.采用EXCEL表格录入数据:将选取的医籍中出现的方名、药物、剂量、主治、服量、煮法、服法、服药时间等逐一录入电脑,建立医家方药剂量数据库。2.数据处理:采用EXCEL统计工具及基本统计学方法(中位数、方差、标准差、离散度、相关性、算术平均数等概念)来统计药物出现频次、药物的常用剂量、平均剂量、剂量分布区间等。3.上述数据统计完毕后进行比较汇总,得出金元这一历史时期医家常用药物的剂量使用范围;并与仲景用法用量、《药典》和教材用量进行对比,并作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金元四大家总论:通过筛选,共录入金元四大家方剂642首,对其进行了统计分析:①出现频次:将本课题所要研究的50味常用药物在金元时期642首方剂中出现的频次由高到低进行排序,可以发现排在金元时期药物使用频次最前面的是8味药物中,除茯苓外另7味恰恰是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的核心组成药味;而排在仲景《伤寒杂病论》最前面4位药物,恰恰是桂枝汤的核心组成药味,这说明了李东垣补气升阳健脾胃学说和张仲景的内调脾胃、外和营卫学各自在所处时代的巨大影响力。②平均剂量:汇总后金元四大家50味经方常用药物的平均剂量值多分布在0.6g-7.8g之间,其中平均值分布在2.0g-4.0g(金元时期0.5钱-1钱)之间的药味数最多,共有33味,几近50味药物的2/3,对这50味药物的平均剂量值再取平均值,为3.3g。③最常用剂量:50味常用药物中最常用的剂量值多为2克或4克。④剂量分布区间:剂量分布区间表示该药最大剂量与最小剂量之间的范围,它能反映出该药临床用量的灵活度。所要研究的50味常用药物的剂量分布区间最大者为地黄,从0.02g至80g;其次为茯苓和泽泻,剂量分布区间均为0.07g-80g;50味药物中剂量分布区间最小的5味药物是牡蛎、酸枣仁、五味子、射干和桃仁,其上下限之差分布为0.7、2.4、2.8、3.3和3.6g,这可能与其分布作为粉剂和颗粒个数入药有关。⑤常用剂量范围:从常用剂量范围的下限值来看,50味药物常用剂量范围的下限值绝大多数在2g以内;从常用剂量范围的上限值来看,绝大多数药物的常用剂量范围上限值均在5g以内。⑥与2010年版国家药典中常用剂量范围之比较:金元医家50味药物的常用范围上下限值平均在1.2克-4.5克之间,而药典中50味药物的常用范围上下限值平均在5.2克-14.6克之间,二者的常用范围少有重合,金元医家的剂量常用范围基本均小于药典剂量常用范围。⑦与《伤寒杂病论》剂量比较:(为统一标准从而便于比较,本部分所涉及的《伤寒杂病论》剂量均按照方后注折算成了每服量,即每次服量。)从分布区间看,所有可比较的47味药物在《伤寒杂病论》中剂量分布区间的下限值均要超过金元剂量分布区间的下限值;在所有统计的47味药物中,除丹皮、防已、黄柏、麦冬、牡蛎、射干、酸枣仁、吴茱萸、五味子、天花粉10味药物没有交集外,其他37味药物在金元时期和仲景所用药量中有交叉重合点;从二者所用药物的最大剂量看,金元医家所用的地黄、当归、茯苓、防风、甘草、黄芪、连翘、细辛、茵陈、猪苓和泽泻等11味药物的最大剂量超过了《伤寒杂病论》每服最大剂量,这反映出金元医家对这11药物的使用剂量范围较仲景有了新的突破;从平均剂量看,金元医家所用的药物平均剂量均小于《伤寒杂病论》平均剂量,而其相差倍数则有所不同,其中相差倍数最大的三味药分别是酸枣仁、麦冬和牡蛎,分别相差67.88、30.61和28.32倍;相差倍数最少的两味药是茵陈和栀子,分别相差1.25和1.59倍,其他42味药物相差倍数均在12-2倍以内;47味药物平均相差倍数为8倍,除去相差倍数最大的酸枣仁、麦冬和牡蛎三味,其他药味平均相差5.6倍;从最常用剂量看,通过筛选,金元四大家著作中可与《伤寒杂病论》常用剂量进行比较的共有22味药物,通过比较可以发现,22味药物中,除茵陈一味金元常用剂量大于《伤寒杂病论》外,其他药物常用剂量均比仲景用量小;相差最为悬殊的是石膏,仲景常用剂量为金元常用剂量的56倍;22味药物仲景常用剂量平均为金元时期常用剂量的8倍,这与上节统计出的平均剂量对比情况大致吻合。2、单味药各论:本部分针对所要研究的50味药物之中出现频次较高的36味药物进行了统计,论述内容仍以平均剂量、剂量分布区间、常用剂量范围为纲,以4位医家的医著为目,将每味药物在其医著中各自的平均剂量、剂量分布区间以及常用剂量范围进行统计比较,同时将其在4位医家医著中的剂量分布区间、常用剂量范围分别与《伤寒杂病论》及药典中的范围进行对比,以探寻每味药物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剂量范围发生了怎样的演变。3、金元四大家各论:本部分对金元四大家每位医家的单味药使用频率、方剂组成药味数量及全方每服量情况进行了统计讨论;并结合有关文献,对当代中医和仲景方剂药味数量情况和每服量情况进行了探讨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从单味药用量看,《伤寒杂病论》中常用药物的剂量要高于金元时期药物剂量,具体情况不一而足;从全方药味数目看,金元时期药味总数约为仲景药味数的2倍,当代中医药味总数约为仲景药味数的4倍;从单剂每服量看,金元时期每服量约为仲景每服量的1/3,约为当代中医每服量的1/5;从药物使用频次看,金元四大家使用汤剂时偏重于补益剂的使用,如刘完素偏重八珍汤;李东垣偏重补中益气汤;朱丹溪偏重六君子汤;张子和偏重当归芍药散。另外,根据金元医家医著,对刘完素和李东垣的用药用量有关论述进行了重点归纳与总结。探讨思考:对宋金元时期散剂盛行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对金元时期用药剂量偏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另外,对经方本原剂量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与思考。